日出东方浦江美
——上海检验检疫事业科学发展纪实(五)
本报通讯员 李海峰
第五篇章
转型,光辉的前景
胡锦涛总书记说,世界科技正处于新一轮革命的前夜,一场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战争”已经打响。
近年来,国门之外,欧美经济陷入重重危机,出口需求不振,发达国家对华发起一轮又一轮贸易战;国门之内,融资困难、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外贸企业的日子举步维艰。
只有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才能赢得二次生存发展的先机。
为加快企业转型步伐,提升企业竞争力,去年以来,在上海检验检疫局党组成员、浦江检验检疫局局长谢秋慧的推动下,浦江局和上海大虹桥服装服饰出口创新基地签署合作备忘录,打出了提升产品质量、破解出口壁垒的“组合拳”。一是主动搭台,为100多家企业提供多次集中培训,普及出入境检验检疫政策和知识;二是充分发挥熟悉外贸规则的技术优势,与企业共同探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方案;三是出台个性化服务措施,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四是帮助企业构筑检测平台,基地内两家相关实验室获得第三方检验鉴定资格证书;五是促进企业提高分类管理类别,进一步优化检验检疫流程,加快通关速度。“一揽子”惠企便民政策实施后,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海外竞争力不断增强。上海纺织控股集团进出口额一年间从24亿美元翻番至50亿美元。
上海新联纺进出口有限公司也是获益的最好例证。上海局经过考察、评估、验收,授予该企业上海首家“信用管理企业”,对其出口产品从一般的验证监管发展为信用监管,变单一产品的查验向对企业整个质量管理体系和生产全过程的周期性审核和监督。
被纳入信用监管范畴后,该企业出口产品的平均交货期缩短3天。这3天的时间不仅帮助企业节省了一笔不菲的财务经营费用和仓储物流费用,更主要的是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据不完全统计,实施信用监管后该企业直接和间接节省成本高达400万元以上。
“大虹桥”合作模式的成功,催生了更多出口企业加入转型发展的新发展道路。宝钢股份、第一铅笔、“新浦江”轻工产品出口创新基地、“大浦东”产业集群,通过缔结多种形式的合作协议,上海局建立了全新的检企合作模式。在推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援助的同时,实施以“企业分类+产品风险分级”为双核心的分类管理新模式,推动监管从“检验为主、监管为辅”向“监管为主、检验为辅”转型。
实施分类管理后,“高品质、讲诚信”得到的将是“快通关、享便利”的真实惠。企业类别越低,监管力度越大;产品风险等级越高,施检频次越高,好与坏、优与劣从此一个驶入“高速公路”,一个仍是逐个路口等绿灯放行,甚至要接受“限行”。何去何从?企业纷纷做起了提质增效的选择题。3年来,上海地区累计有1867家生产企业添置了专项检测仪器设备,75家生产企业制订实验室能力认证推进计划。
据统计,上海口岸出口工业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出口退货和被国外官方通报的案例数在推行分类管理制度的3年内,降幅超过40%。
“这种转型,不仅惠及出口企业,让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自身也受益匪浅。”上海局副局长董超说。监管模式转型后,对企业实施的是差别化的管理。上海检验检疫人员由过去的末端产品检验为主,逐渐前置到帮助指导企业制订合理的采购生产计划、提升工艺水平、完善质量控制等环节。最严密的监管措施、最精细的检验手段、最全面的管理要求被用在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环节、重点区域,精干力量得以集中,对风险较高的产品和诚信较低、条件较差的企业打“歼灭战”,检验监管效能由此显著提升。《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