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记忆清风徐
——上海检验检疫事业科学发展纪实(三)
本报记者 田 禾 通讯员 李海峰
第三篇章
科技,发展的动力
若以规模论分量,上海口岸举足轻重。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口岸城市,上海目前已形成海陆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浦东、虹桥两座国际机场相映成辉,洋山深水港区、杭州湾北岸、长江上海段、黄浦江四大水域280个泊位同步开放,“沪九直通车”铁路口岸渐成规模。
若以数字论英雄,上海口岸无出其右。去年,上海港实现货物吞吐量7.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174万标箱,两项指标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空港完成检验检疫进出境航空器17.6万架次,人员2454万人次,均居全国首位。
在这宏大的数字背后,是看不见的口岸检验检疫工作巨大的压力。如何破解?
针对上海口岸日益增长的检验检疫工作量,上海检验检疫局自我加压、内部挖潜,积极围绕关键技术开展重点攻关,主持开展的两项重要研究课题喜获国家质检总局2011年“科技兴检奖”一等奖,占一等奖总数的三分之一,并以14项的总数位居全国检验检疫系统首位。
“要紧紧依托科技进步,着力推进信息化手段,努力实现监管工作便捷化、高效化、智能化。”上海局副局长王华雄如是说。
先锋电子是一家位于奉贤区的外资企业,以生产汽车音响见长。近两年,随着国内汽车销售市场的火爆,其进口配件数额呈现井喷式增长,单月出口成品超过万件,一度给人手吃紧的检验检疫部门带来不小的压力。为此,上海局在该企业生产、质检和配送车间全都安装了摄像头,监管人员不必反复奔波前往一线,在办公室就能通过远程视频进行监管。不仅显著提高了监管效率,破解了人力短缺困境,存档的追溯影像更有效遏制了逃漏检等行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天候监控。
如今,无论在进口查验一线还是在出口加工区,远程视频监控覆盖率已达到78%,成为上海检验检疫人强有力的信息化监管手段之一。
去年以来,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关于“两个平台”建设和口岸检验检疫设施的总体部署,上海局信息化建设进入加速期:建立和完善了“检港联动”机制,全方位参与地方电子口岸建设,积极试点“一单两报”;全面推广全时电子集中审单,实现对所有法检和非法检货物“7×24”的统一、实时的审核与抽查,日均处理量突破1.8万批次,成为系统内覆盖面最广、集中审单量最大的直属局之一;推进提货单电子签章工作,今年4月1日起,上海口岸实现了对海运集装箱进境货物和空运进境货物的100%无纸化电子放行;充分运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新技术,成功研发“基于物联网的进出境(集装箱)货物检验检疫物流监控系统”,不断延伸监管链,实现更高程度的无缝对接。
受益于信息化带来的诸多好处,上海局正全力打造“上海智检”,以期不断提升口岸服务软环境。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