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温暖
——江苏宜兴检验检疫局促进线缆产品出口稳定增长侧记
□ 许元栋
2.21亿美元、67.2%,这是今年1月至9月,宜兴电线电缆产品的出口货值和同比增长幅度。对于区域核心支柱产业来说,这两个数字也许并不耀眼,但在国际经济萧条的“冬日”里,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温暖。
江苏宜兴市官林镇,素有中国电缆城美誉。“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势头疲软,宜兴作为苏南机电产品出口重镇,同样陷入了增长乏力的困境,全行业能取得破亿美元的出口成绩,实属不易。”官林镇主要领导这样说,“究其原因,出口线缆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靠集群“聚”暖
宜兴是中国电线电缆产业的集中区,拥有各类线缆生产及相关企业400余家。其中有200余家集中在官林镇。这个占地仅100多平方公里的小镇由此成了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电缆城”。不经意间,官林已经具备了特色产业群诞生的土壤。
然而对于线缆生产企业来说,在国际经济遇冷的新形势下,“合”可以互相借力、取暖。
2010年4月29日,江苏宜兴检验检疫局与宜兴市质监局、国家电线电缆检测中心分别签订了《关于构建大质量机制、促进质量提升合作备忘录》、《关于构建大质量机制、建设大质检文化合作备忘录》;2012年6月29日,宜兴局与宜兴市官林镇人民政府签订了《“检镇牵手”共促经济发展合作备忘录》。两年时间,3份备忘录,宜兴局与质监局、国家电线电缆检测中心、官林镇政府建立了一整套地方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负责、检验检疫部门监管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将出口线缆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截至今年9月底,我们已经与行业协会、国家电线电缆检测中心等联合组织开展技术宣传培训280余人次,提高了出口线缆企业的技术水平,也为厂方提供了一个交流业界信息的平台。”宜兴局机电科负责人说。在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当地企业纷纷扭转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经营策略,充分发挥集群优势,形成了以远东、江南、明珠等公司为首,梯队布局合理的特色产业集群。
用质量“造”暖
目前,为了应对“经济严冬”,宜兴线缆企业更加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他们逐步改变了以往单一线缆产品加工的经营模式,不断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加速推进产品提档升级,积极研发科技含量高、经济附加值高、产品独创性高的“三高”线缆,以技术拼市场,以质量换效益,用质量“造”温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型线缆产品逐渐成为了业内的拳头产品。
产品型号换代了,质量监管水准能否与时俱进就成为了摆在当地检验检疫部门面前的课题。宜兴局一方面积极开展企业实验室的认可工作,对企业检测人员有计划地开展检测能力培训,指导编写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以及检测操作规程,对检测工作实施过程质量控制,提升检测能力;另一方面做好企业信息收集反馈和信用评价动态调整工作,对出口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及监管分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检验监管计划。同时,该局也为4家符合质量管控要求的企业开辟了“绿色通道”。目前,宜兴电线电缆产业集聚区内的生产出口企业已实现了100%监管覆盖,2008年至2012年9月线缆类产品出口检验不合格率仅为0.19%。
以服务“传”暖
如果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来研发新产品,但成果却没落实到项目上,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没有落到合同上,那无异于竹篮打水。宜兴线缆企业虽然生产出了世界一流的产品,但怎么帮它们找个好婆家,而且还要顺利嫁出去呢?
“对于新产品的出口,我们心里总是没底。”江南电缆有限公司总经理芮一平说,“出口环节有太多需要重新学习的地方。一旦不符合外方要求,企业就会面临退货赔偿的局面。毫不夸张地说,一单位生意决定企业生死存亡。”
面对这种情况,宜兴局责无旁贷地当起了线缆企业的红娘。他们用辛勤服务为企业“传递”温暖。该局在企业签订出口合同的过程中先期介入,充分利用检验检疫部门的信息与技术优势,引导企业注意相关免责、保护条款及设备质保期限等事项,维护企业自身利益;在产品出口检验环节,该局实施政策倾斜,制定“一企一策”,建立重点项目档案,开辟“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加快检验进度。
在宜兴局的贴心服务下,目前宜兴在建的50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生产线中,已有6家企业通过出口注册,并形成了出口规模。陷入增长乏力困境的苏南机电产品出口重镇,又重新振作了起来。《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