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中国质量好声音
——“十七大”以来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回眸
□ 任 宣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认证认可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切实发挥“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职能作用,为促进国家质量振兴、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强制性产品认证保障儿童玩具质量安全
质检部门开展有机产品认证专项整治
党中央、国务院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和全面加强质量工作,为认证认可事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制度保障。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围绕质检工作方针,自觉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和民生领域,社会影响日益提升
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是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保障质量安全、促进贸易便利、推动产业升级、服务政府监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1年8月,为了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家认监委),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为认证认可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组织和制度保障。2002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认证认可工作的通知》。2003年9月,国务院颁布《认证认可条例》。我国认证认可工作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崭新阶段。
十七大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进程加快、质量安全理念日益彰显,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和积极推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围绕“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十二字方针,努力服务国家质量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益彰显,影响不断扩大。
——认证认可工作日益引起高层重视,各级领导对认证认可工作寄予了殷切期望。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质量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就认证认可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10年12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北京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实地了解有机农业发展情况。2011年4月29日,胡锦涛考察天津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中心,要求食品检测机构当好食品安全的守卫者。温家宝总理相继考察武汉、上海等地CCC获证企业。王岐山副总理多次听取专题汇报,强调标准、认证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前提。2012年1月,国务院第189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质量工作,强调进一步加强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工作。认证认可工作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历任领导的亲切关怀,得到了国家各部委领导和各级地方领导的大力支持。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会议上提出“找准定位,创新发展”的目标;2012年,进一步对认证认可工作提出“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总要求,并就认可工作提出“公正认可,赢得认可”的新命题,为认证认可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认证认可的战略定位更加重要,认证认可工作的政策导向和法制环境日趋完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将认证认可作为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29个部门专项规划和29个省级地方规划写入认证认可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将认证检测确定为高技术服务业;2012年4月,国务院颁布《质量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完善认证认可体系,夯实质量发展基础。迄今已有18部法律、17部行政法规明确提出建立认证认可制度,越来越多的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部门规章,将认证认可作为加强行业管理、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认证认可的工作机制日益健全,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地方共同推进认证认可工作。以22个国家部委局为成员的全国认证认可部际联席会议充分发挥议事协调作用,推动认证认可工作广泛开展。铁道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司法部等部委会同国家认监委,在多个行业建立了认证认可制度。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把检测认证作为先导产业,助推产业升级。国家认监委与山西、陕西、江苏等多地政府建立了联络机制,共建循环经济、有机产业、服务外包等认证示范区。2011年,11个县市区成为全国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2012年,国家认监委在江苏省扬州经济开发区、扬中市和陕西省洋县建立联系点,运用认证认可手段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认证认可工作日益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认证认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从“毒玩具”到“检测门”事件,从CCC认证到有机产品认证,认证认可日益受到媒体的关注,成为报刊和网络上的热门词。儿童玩具认证、有机产品认证、食品检测机构等专题报道,引发了社会上的热烈反响。各级质检部门积极开展“世界认可日”、“实验室开放日”、“认证进超市、进学校、进社区”等主题宣传活动,宣传普及认证认可知识。认证认可保障安全、提升质量的作用,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据一项有关认证有效性的社会调查显示,有92.4%的消费者表示会优先选购“经过认证的产品”。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方针,从国情实际出发,按国际规则办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认证认可制度体系
十七大以来,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布局,我国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认证认可体系不断完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第一,遵循国际规则,我国认证认可体系与国际全面接轨,获得广泛的国际互认,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已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所有21项合格评定国际标准,加入合格评定领域所有的国际和亚太区域组织,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常任理事国,加入12个认可、认证、检测领域的多边互认体系,与25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82份双边互认协定,认证证书和检测结果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获得承认。
第二,坚持创新发展,我国认证认可制度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迅速更新完备,体系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已建立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认证制度、集中统一的认可制度、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制度、进出口食品注册备案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合格评定制度体系。认证认可迅速向新产业新领域渗透,新的认证认可制度和合格评定手段不断出现。认证方面,涵盖了产品、管理体系和服务3大门类,包括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和森林认证、有机产品认证、信息安全认证、节能环保认证、新能源认证等36项自愿性认证制度;认可方面,覆盖了认证机构、实验室、检查机构3大门类,建立了认证机构、检测实验室、校准实验室、能力验证提供者、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等11项基本认可制度和29个分项认可制度;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方面,包括实验室资质认定、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国家质检中心授权管理等制度,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评价体系;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方面,分别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卫生备案,对进口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我国认证认可体系的完备程度和创新速度居世界前列,总体上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第三,立足实际应用,我国认证认可活动吸收社会各方广泛参与,采信机制逐步健全,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按照“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原则,国家认监委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广泛建立了交通、铁路、水利、公安、国防装备等行业认证制度,建立认证认可结果的采信机制,在相关领域优先采购或选择获得认证的产品及服务。认证检测市场面向社会全面开放,174家认证机构中,国有、民营和外资机构分别占33.3%、45.4%和21.3%;2650家国家级资质认定检测机构广泛分布在17个行业。满足了不同行业的需求,合理配置了社会资源。
第四,突出行政监管,我国认证认可行业坚持从严管理,监管制度日益强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是世界上首个对认证认可活动制订单行法规、并由专设的认证认可监管部门实施统一管理的国家。针对相关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质量控制能力不强的现状,我国CCC认证采用国际上最严格的“型式试验+工厂检查+证后监督”认证模式,严格控制安全质量。针对有机产业存在的无序发展现象,加严有机产品认证标准和监管要求,有机产品实行“一品一码”,实现了有机产品认证信息可追溯、可核查。各级认证认可监管部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下,相继开展了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整顿和规范认证市场、打击假冒认证证书和标志等执法行动,持续提高了认证认可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中国特色认证认可事业的一系列成就,在国际上引起热烈反响,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赞誉。2007年,国际认可论坛(IAF)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联合举办“国际认可中国日”活动,这是国际认证认可组织设立的首个国家日主题活动。国际认可论坛(IAF)主席托马斯·费克莱姆先生表示,“中国的认证认可取得了巨大成就,发展效率之高,令国际认证认可界非常钦佩和印象深刻”。
立足质量安全这一战略问题,充分发挥认证认可的质量基础作用,着力提升我国质量总体水平,认证认可已经成为我国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柱
为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着力完善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体系,夯实质量安全的基础保障,促进了质量总体水平的逐年提升。
——强化了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自2002年起实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制度现已覆盖玩具、家用电器、汽车、建材等22大类163种工业产品,累计颁发CCC认证标志约40亿枚、30余万张CCC认证有效证书,为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发挥了显著作用。2011年,CCC 获证产品的国家抽查合格率达到90.8%,比未获证产品平均高出26%。我国已建立起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农产品认证认可体系,约有1.4万家企业通过ISO22000、HACCP等体系认证,颁发各类食品农产品认证证书11.2万余张,获证食品农产品的合格率达到97%,出口食品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9%以上。旅游、体育、医疗、维修等服务产品也运用认证认可手段提升了顾客满意度。
——提升了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ISO9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有效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顾客满意度。我国已有近30万家企业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证书,获证数量全球第一。在2011年度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获得ISO9000 认证企业的产品抽查合格率达96.7%。
——健全了社会的质量诚信体系。认证认可向社会各方传递信任,为获证产品及企业树立优良的市场信誉,为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带来信心,能够提升企业主体的质量诚信意识,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2009年,国家认监委与工信部共同推动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诚信管理体系标准并开展第三方评价。目前,全国已有5700余家食品工业企业建立了诚信管理体系。以认证认可为手段的诚信体系建设,正在越来越多的行业深入推进。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有效发挥认证认可的技术支撑作用,服务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认证认可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成效不断扩大
十七大以来,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认证认可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应用舞台。认证认可全面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显现了越来越卓著的服务成效。
——服务外交外贸,传递“中国制造”良好信誉。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运用认证认可这一贸易便利化工具,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从而实现“一证在手,全球承认”,全面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认证认可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呈现出多边互认全面实现、双边互认多点突破、互信水平不断提升的良好格局。我国每年签发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安全认证IECEE CB证书约3万张,在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免予重复检测,惠及2万多家出口企业。我国现有对外注册的出口食品企业6233家(次),对外注册的国别17个,分别比2007年底增长4.5倍和70%,大大拓宽了国际市场。2008年,中国和新西兰签订电子电器产品合格评定互认协定,经CCC认证的电子电器产品出口新西兰免予检测直接通关。2009年,中国良好农业规范(CHINA GAP)加入全球良好农业规范组织(GLOBE GAP)互认体系,成为我国首个获得国际互认的食品农产品认证。
——服务节能减排,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我国已累计颁发节能、节水、可再生能源产品认证证书3.2万余张,获证企业2500余家。2011年,获得认证的25种节能产品、8种节水产品和3种可再生能源产品合计节电9亿度、节水162亿吨、替代能源3208万吨标准煤。节能环保认证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作为“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等国家节能减排行动的重要手段,节能量第三方审核成为国家核发节能财政奖励资金的依据。根据《“十二五”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耗能量占全国总量60%以上的1万家重点耗能企业将全面建立能源管理体系。2009年起,我国在钢铁、有色、交通、化工等十大领域试点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经测算,68家已获证企业节能量超过121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20万吨。我国着手建立低碳认证制度,积极开展碳排放第三方审定/核查,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清洁发展机制(CDM)提供支撑,CDM项目年减排量可望达到7.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在农业领域,良好农业规范、有机产品等食品农产品认证在我国方兴未艾,按照各类认证规范生产的农田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约40%,加快了农业标准化进程,减轻了滥用农药、化肥、添加剂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制造业领域,配合“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和“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升级规划”的实施,推动认证、检测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运用认证认可手段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服务业领域,绿色市场、信息技术服务、汽车维修、第三方支付电子认证等各类服务认证,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商贸业、金融业的发展。
——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明确提出在节能环保、新能源、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建立认证认可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风电、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认证,有效解决了新能源领域的标准化和市场准入问题,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规范发展。太阳能光伏认证被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科技部作为“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审核依据。我国建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检测认证体系,对北斗导航应用产品实施认证制度,建立国家级检测中心,提升北斗导航的可靠性和服务质量。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神舟”飞船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中,同样离不开认证、检测等技术基础手段的支撑和服务。
——服务国家重大活动,彰显公共技术服务能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兴奋剂检测实验室和医学实验室获得国家认可机构的认可,其能力资质得到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反兴奋剂机构的信任,奥运会比赛场馆和器材通过体育服务认证,确保了奥运赛事的圆满成功。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食品安全、医学服务保障和自主减排行动,同样少不了认证认可的技术支撑。在处置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中,国家认监委迅速组织研发三聚氰胺检测方法,满足了检测急需。2007年11月,国家检测资源共享平台“中国检测资源共享网”正式开通,收录全国25个行业的2万多家检测机构共200余万条检测能力信息,为应对汶川、玉树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提供了及时可靠的公共检测服务。
我国累计颁发有效的认证证书总量已突破100万张大关,获证组织60多万家,连续9年成为世界上认证证书和获证组织数量最多的国家。我国在世界上首次测算出认证认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2006年至2010年,认证认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0.767%提升到0.910%。
把握服务政府监管这个抓手,运用认证认可手段,转变行政审批许可管理方式,促进政府管理创新,认证认可成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有效手段
服务政府监管是认证认可应用的重要目标,国际上越来越关注认证认可在服务政府监管方面所起的特有作用。随着行政审批项目的逐步减少,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履行宏观调控、行政监管等职能时,纷纷采用认证认可作为支撑手段,采信第三方机构的认证认可结果,从而提升行政效能,降低行政风险。财政部在政府采购目录中规定优先采购节能、信息安全等认证产品。作为“家电下乡”、“节能惠民”等政策的配套条件,CCC认证被明确写入多个政府招标采购文件。铁道部、水利部、公安部、司法部等行业主管部门对相关产品和公共服务实行认证认可,由第三方机构实施质量评价和准入管理。铁道产品认证制度实施后,有效避免了过去铁道器材装备采购过程中质量评价不科学、准入程序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了铁路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公共管理”潮流的兴起,各国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纷纷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和第三方认证手段,在提升政府效能和公信力方面收效明显,被誉为“公共管理革命”。围绕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我国各级政府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开展了运用认证认可手段创新政府管理的探索实践。目前已有3000多个政府部门导入ISO9000标准并通过了认证。云南省昆明市、北京市海淀区、广东省江门市等各级政府部门全面导入质量管理体系,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我国首个整体通过ISO9000认证的副省级地方政府——大连市政府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后,总体审批时限较过去缩短53%,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缩短为年均14.6天,问卷调查对象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率达91.4%。国家认监委承担的“国家行政机关质量管理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表明,87.6%的受访者认为政府部门应用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效保证工作的合规性、一致性、连续性和可追溯性。
加强认证认可行业自身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认证认可的有效性和公信力,努力推动我国由认证认可大国向认证认可强国跨越
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为认证认可事业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对认证认可工作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认证认可工作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法制、科技、行业和队伍建设,整体提升认证认可科学性、有效性、服务性和权威性,形成了认证认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推进认证认可监管部门建设,依法监管能力全面提升。认证认可法规体系初步完备,“区域化、层级化管理”的认证认可执法监管体系全面覆盖,认证认可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建成,执法监管能力大幅提升。各级认证认可监管部门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活动,开展认证认可“下基层”、“联系点”等活动,提高执法为民、服务基层的水平。国家认监委被授予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国家认监委认可监管部党支部运用ISO9000标准首创的“五服务支部工作法”,被选为中央国家机关12个“优秀党支部工作法典型”之一。
——推进认证认可行业建设,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围绕认证认可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的定位目标,大力加强认证认可行业的能力、文化和行风建设,建立认证认可职业资格、从业规范和继续教育等制度,引导从业机构和人员向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检测认证机构。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发挥行业组织的职能作用,推动认证认可行业自律管理和诚信建设,相继发布20多个行业自律规范,遏止了认证咨询“一条龙”、认证证书无序转换、价格恶性竞争等现象,建立了诚信经营、公平竞争、开放发展的认证市场秩序。2012年,国家认监委发布《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指南》,引导认证行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诚信建设。我国已跻身全球第二大认证检测市场,认证检测正在快速发展成为最具活力的高技术服务业之一,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兴门类和技术支撑平台。
——推进认证认可科技基础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我国认证认可科技标准化实现了“从模仿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从被动跟进向支撑引领转变”的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推进工程”、“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技术研究”等一批重大课题相继被列入国家“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计划,满足了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对认证认可提出的技术需求。五年来,认证认可领域共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技兴检奖等国家级科技奖项11项,自主研制认证认可标准59项,为我国争取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提供了坚实支撑。
2012年1月,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会议上提出认证认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总要求。面对科学发展的新蓝图,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将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沿着创新发展的道路,全面推进制度创新、监管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向认证认可强国跨越的步伐,更好地“传递信任,服务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