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监管做到位
——福建省漳州市质监局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侧记
■文/吴振祥 陈晓燕 吴永泰
近年来,福建省漳州市食品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市共有食品生产企业3000多家,其中获证近1100家,食品工业总产值居全省设区市首位。去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漳州市“中国食品名城”称号,这是我国南方首个“中国食品名城”。虽然全市QS获证企业数量逐年递增,但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管理水平不高,监管难度较大,作为食品生产监管的职能部门,漳州市质监局审时度势,从政治、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从体系完善、机制建立、监管手段、保障措施等四方面入手,创新方式,强化监管,为助推漳州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作出了积极努力。
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该局借着市政府“中国食品名城”创建东风,积极走访地方政府,争取政策的支持。以政府主导,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2012年3月,推动市政府出台了《漳州市食品安全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和《漳州市食品安全案件查处流程》等文件,文件明确将食品安全责任目标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由此构建了统一协调和分工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近年来,该局将行政监管、公众监督和宣传服务有效结合,实行食品生产企业集体约谈新举措。2012年4月,该局在全系统召开了2011年下半年监督抽查不合格及2012年新取证食品企业集中约谈工作会,全市一百多家问题企业和新取证企业负责人接受了约谈,并签署了《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承诺书》。通过集体约谈、签署承诺书,使企业负责人懂得食品生产企业的法律主体责任,进一步增强企业法律法规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规范了生产行为。
另外,针对全市食品行业分布的实际情况和监管的重点难点问题,该局自2011年,采取区域整治、重点突破的分片监管手段,对龙海和漳浦、龙文和芗城两大重点区域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严格治理;对质量管理较差的企业,由当地政府牵头实行政府挂牌督办、向社会公布的方式,加强整治力度和实效;由各县局抽调精干力量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的拉网式巡查,并及时调整治理方案;对问题企业按照性质严重程度,分别采取责令限期改正、停产整顿、暂扣生产许可证等措施,对企业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逐项验收;通过“集中会诊”形式,将问题企业召集起来,邀请食品药品监督、工商等部门及消费者集中对企业进行“会诊”,以此增强部门联合、提高监管实效,并凸显食品监管的群众性。
但是,食品企业数量多、种类广、监管力量不足,是困扰该局监管的难题和瓶颈。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加强对执法人员培训、提高素质外,那就是增加相应投入。龙海局行政编制只有13人,而全市食品生产企业有500余家,占漳州市的45%,监管工作量和压力远远大于其他县局。该局在加大监管力度同时,积极探索提升监管的有效办法,2011年,在省、市、县三级质监部门推动下,龙海市政府支持质监局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立三个质监工作站,从人、财、物给予政策倾斜,将开站40万元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工作站新增监管人员9名、车辆3部,由此缓解了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延伸了质监服务的触角,提升了基层服务能力。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2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