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口岸软实力
——厦门检验检疫局创新卫生检疫促进口岸核心能力提升
□ 潘 浩 林 青
口岸与港区的安全卫生是一个城市软环境的直接体现,也彰显着厦门全力建设国际航运枢纽港的综合实力。近年来,厦门检验检疫局以理念创新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路径,以体制创新为保证,不断提高卫生检疫工作水平,提升口岸核心能力。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刘平均莅厦出席厦门创建“国际卫生机场”和“国际卫生港口”授牌仪式时,对厦门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为全国作出了表率”。
厦门“双创卫”工作通过世卫组织验收
写好“Q”字
理念创新:实现入境集装箱货物卫生检疫全申报
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是《国际卫生条例(2005)》赋予缔约国一项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强化口岸核心能力,加强口岸卫生检疫监管,必须依托卫生检疫信息化建设,如何有效体现CIQ2000系统中Q字(Quarantine 检疫)的作用,是在先行先试厦门电子检验检疫的过程中,厦门局党组提出的一个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三检合一”后,CIQ2000系统受理报检主要是针对目录内货物。检验检疫流程主要随着轻纺、机电、食品、动植物等施检部门走,集装箱的卫生检疫工作没能得到有效体现和落实。全国各口岸对入境法检目录外货物的报检、检疫查验等做法不统一,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口岸卫生检疫工作。针对这一现状,在总局卫生司和厦门局党组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初,厦门局成立了专门小组,从法律支持、流程设计、模块控制、风险信息管理、查验标准制定等方面展开全面、细致研究,探索建立全申报信息化网络以加强对入境集装箱及货物的卫生检疫查验工作。
凭借着该局在电子检验检疫系统建设方面拥有的良好基础,2011年10月,该局开展国家质检总局卫生检疫集中审单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卫生检疫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将总局卫生司发布的9个传染病疫情防控公告、6个警示通报和1个疫情防控通知以及福建省的1个风险评估信息转化成电子指令,实时维护到厦门局集中审单系统中,对入境集装箱及货物申报信息进行智能筛选,对来自风险地区的、容易携带医学媒介生物的集装箱货物等加强检疫查验和卫生处理工作,对普通风险的则按常规抽批实施卫生检疫查验,创新性地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融入卫生检疫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实现入境集装箱、货物卫生检疫全申报。并在此基础上,码头可根据厦门局在全国率先使用的检验检疫电子闸口系统,对所有入境实施监控放行,实现对入境集装箱、货物的全面监管和科学监管。
截至2012年6月底,厦门口岸查验来自疫情风险国家/地区的集装箱空箱和重箱数量同比分别增长45.4%、54.4%;从入境集装箱及其装载的货物中检出医学媒介生物79批次,283.8万只,同比分别增长31.7%,47.2%,其中发现空箱夹带生活垃圾、工业垃圾、蝇蛹、鼠迹等卫生学问题14批次;废物原料携带鼠类、蜚蠊、蝇类等医学媒介18批次;动物皮张携带蝇类等医学媒介46批次。
厦门局旅保中心加强科研创新,为口岸卫生检疫执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夯实基础
科研创新:提高口岸应急处置能力和查验能力
诚如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所说,“质检系统要生存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在技术、科技上下工夫”。口岸核心能力提升的关键同样在于技术水平的提升。
多年来,为创新传染病监测手段,厦门局保健中心加强科研创新,探索建立起一整套覆盖面广、灵活高效的紧急应对预警机制,建立了禽流感、登革热、疟疾、基孔肯雅等多种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后,累计检测鼻(咽)拭子标本4.5万多份,检测出甲型流感256例,乙型流感12例。2009年至2011年,从各类人群中检测出登革热3例,艾滋病3例,梅毒阳性89例;从口岸送检的航食、水样中检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等多种致病微生物341份,为口岸卫生检疫执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了提高口岸应急处置能力和查验能力,保健中心不断加大科研创新力度,集中优势力量攻克技术难关,自2009年以来,保健中心主持并参加科技部国家级课题4项、国家质检总局课题7项,省市科技课题5项。其中参与研究工作的“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置检测技术平台”系质检系统首次参与的国家“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2010年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Wolbachia参与杀虫剂抗性的分子机制”,实现了厦门局卫生检疫专家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零的突破。
厦门局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利用“检地共建”模式,积极开展卫生处理技术创新工作。2010年,所属环宇卫生处理公司在全国口岸同行中成为第一家通过BPO领域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持的《闸口集装箱快速智能消毒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课题被列为2011年度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及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使最初需30名工作人员现场手工喷洒到现在只需7人的自动感应消毒技术改造,大大提高了口岸现场消毒货物的通关速度,每年可为公司节省成本300多万元。截至目前,公司共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1个,省市级项目2个,实现了19项自主研发专利技术,切实履行厦门口岸卫生处理技术支撑职责。
建章立制
体制创新:以创卫为抓手提升口岸核心能力
2012年7月25日,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和厦门国际邮轮中心被分别授予“国际卫生机场”和“国际卫生港口”称号。这是全球首个同时通过《国际卫生条例》口岸核心能力实地测评认证的海、空港,同时也是全国首次一个城市同时创建国际卫生机场和港口,在授牌仪式上,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刘平均指出:“厦门口岸的做法为今后在我国其他城市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事实上,早在创卫之初,厦门局局长詹思明就指出:“拿牌子不是目的,关键要通过创卫工作,切实提升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口岸的可持续发展。”
正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厦门局积极探索“长效创建”的新路。充分依托厦门市作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所拥有的完善的卫生基础体系,整合了社区医院、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市政公共设施资源,解决医疗机构口岸驻点、医疗急救、传染病防控保障、污水无害化处理、污水环保监测数据提供、垃圾转运焚烧、船舶供水来源、口岸直饮水点建设、港区道路建设、周边环境卫生清理等多项创卫关键要素和基础问题,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创建资金,开创出一条富有厦门特色的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口岸可持续发展的创卫道路。
与此同时,厦门局结合实际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口岸检疫查验工作的“四化”管理机制,即设施配备科学化、实验室建设系统化、联防联控制度化、人员培训日常化,以此作为加强厦门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口岸红外体温监测、核与辐射监测及视频监控全覆盖,包括2个重点实验室-5个区域中心实验室-8个现场快速检测实验室的卫生检疫实验室三级网络体系已初步建成,与地方卫生、反恐、口岸管理、公安等部门建立病人移送、核生化反恐应对、信息交流共享等机制,并以多种形式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从而使口岸核心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