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愈发牵动人心。作为食品出口运载的重要环节——集装箱检验检疫业务的一部分,适载检验监管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越来越引起上海检验检疫局的重视。
为了维护出口企业利益,给出口食品质量安全加上一道“保险杠”,上海局自行研发了出境集装箱适载检验电子监管系统,提升了技术能力水平。据统计,今年以来,上海口岸干货箱适载检验证书第一时间提供准确率从之前的2.4%上升到了43.9%。
“打个比方,集装箱适载检验,就是把出口食品装到‘干净的碗’里。这个‘碗’除了清洁,还得根据不同食品的要求达到低温、密固等条件。”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小郭向笔者介绍。在小郭的记忆中,有一个故事刻骨铭心。那是去年8月,气温蹿升至38.9摄氏度。当他们打开一批集装箱进行货证核查时,霎时被里面的情形惊呆了。一批准备出口的可可脂,因高温导致原本成块成形的植物硬脂全部融化、变形,而且货物变质、外包装被污损。其保存温度应严格控制在低于25摄氏度,但是货主却并未告知代理商必须租用冷冻箱,也未对集装箱适载性能进行验证。
“简直是白忙一场。”企业负责人追悔莫及。
在小郭案头的一份“上海口岸换证查验中装运易腐烂变质出口食品的集装箱实施适载情况”的调研报告中,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这份调研报告显示,从2011年3月起,上海口岸全年累计核查的1.6万余批次集装箱中,仅有5312批次冷藏箱进行了适载性能检验。数量更大的11400批次干货箱中,只有274批次的代理企业能提供适载性能检验证明。
“怕麻烦,怕耽误出口时间。”集装箱适载检验,还没有像食品安全本身那样引起企业的重视。
随着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飞跃发展,适载检验作为集装箱检验检疫业务的一部分,其检验监管模式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
适载检验电子监管系统就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因为适载检验工作链条长,涉及口岸查验部门、属地机构的检验、检务等系统内各部门,同时关系着出口企业、船公司、集装箱场站等贸易单位。该系统的研发和使用,如同用一条无形的绳子串起珠链一样,把所有涉及的部门和单位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了企业“省时间、省成本的法宝”。
节省成本。系统投入使用后,取消了纸质单证,直接降低了物流成本。对冷藏箱的管理,从场站的预检、集中报检、划拨、检务核销、保函登记全面实现电子化。通过场站将报检号等出口货物信息与集装箱信息进行关联划拨,出口贸易人不需要任何纸质凭证就可以完成属地报检核销工作,从口岸提箱和属地通关时间从几天缩短至几分钟;相关企业原先需支出的交通费、通信费、制证费这三项费用就可以节约近百万元。
节省人力。借助系统,查验人员可以通过对抽检比例、预检图片等多种动态资料的及时审核,实现对场站、协检员的远程监控,从源头上予以有效把关,并可以建立场站信用等级和黑名单管理,解决了人力不足导致的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上海宝山检验检疫局的工作人员曾在审核预检图片时,发现一起场站误将装运过有毒有害物质的集装箱拟装运出口食品的典型案例,为出口企业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此外,属地机构的检验、检务人员通过电子数据比对实现检验与核销的严格相符,还能对原先出保不核销的违规企业实现定期查询,清除了监管体系中的盲区,加强了对出口企业和代理报检企业的监管力度。
节省时间。多年来,由于时间差的原因,上海局对干货箱企业自检工作的抽查,一直无法落实到位。因此,检验人员和出口企业双方对适载检验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淡薄。如今,利用该系统,检验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电子系统在办公室里就可完成对集装箱的抽检工作,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监装的目的。同时,系统具有强大的后台搜索功能,可以将分支机构下属的干货箱出口企业清单列出来,使检验人员对出口企业监管目标一目了然。
节省流转。信息流转得越多,安全隐患就越大。该系统则通过无纸化,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将单证交给场站打印、外界流转的安全隐患。属地检验检疫机构或出口贸易人可以通过上海局官网的公共查询服务,确认集装箱适载检验电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况且,出口需要经过多个物流环节,出口食品容易在装运、海运等环节受到损坏。凭借集装箱预检信息的电子化留档,适载检验工作实现有据可查,有利于企业维护自身权益。
目前,该系统已在上海近30个认可场站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一地检验、异地核放”的无纸化运作,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让企业一见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