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一部作品,如果能让读者读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拍打着桌子,不由自主地随着作品里的人物欢笑而高兴、悲伤而落泪、遇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愤慨的就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军旅作家李存葆80年代初写的《高山下的花环》不只是能让你入神,更重要的是能在你心中树起一座不倒的丰碑。这部作品,我还是新兵蛋子时候就读过,里面的军人形象,显现的军人精神,一直给我力量,给我震憾。
也许是有过20多年的军旅生涯,每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对书中的梁三喜、靳开来、“小北京”、雷军长、梁大妈和玉秀嫂这些军人军属的代表就有一种无限尊敬的感情,一种特别的内心情怀。觉得他们是真正的军人,最优秀的军属;是大自然里开得最红、最美、最艳且永不凋谢的花朵!
连长梁三喜这位从革命老区入伍的军人,带着山里人的朴实与憨厚,把他全部的精力倾注他的职责里。和平时期,他带着连队年年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战争到来时,他又带领连队承担最艰苦的战斗任务;当战斗胜利的曙光来临时,他却为掩护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的时候掏出是620元(当时连长的月工资不足百元)的欠帐单而不是最后一次党费,留下的遗物也只有一件舍不得穿的新大衣,且在牺牲时就留下遗言:如果他不幸“光荣”了,就作为和他结婚3年在一起仅90多天的妻子未来丈夫的礼物。这些情节的安排,这些细节的描述,真实、真诚、感人,让人既读出军人的深沉情感,也读出军人高尚里透出的悲壮。
为人耿直、爱提意见、当了6年排长在上战场时才提升为副连长的靳开来,经他自已曾调侃:打仗了,才给了个先死的官。然是个“炮筒子”,但讲的真话是实话;虽然有点好发牢骚,但面临危险需要人带头去冲锋的时候,他同样总是用他那粗犷的嗓门先抢到去死的机会,理由是他家有兄弟3个;当他看到战友在饥渴的死亡线挣扎,他明知道去弄甘蔗将会违反战场纪律受批评的时候,他毅然走向甘蔗林,他的战友吃了他弄回的甘蔗恢复了战斗力,他却背着“不守纪纪律”的罪名牺牲了,以至于战后评功时连个“三等功”也没评上,当他的妻子和4岁的儿子拿着别人的军功章,在悲痛和安慰中离去的时候,我从心底涌起的是一股股酸楚。但是,军人就意味奉献与牺牲,军人的牺牲本就不想得到回报。正是如此,体现军人的伟大,军人精神的闪耀。
当读到梁大娘和玉秀嫂为了省点路费,婆媳俩抱着出生不久的小孩步行160多里,去部队为梁三喜送别时,当读到梁大娘从腰里剪下用蚊帐布包着的550元军人牺牲抚恤金和卖猪及平时省下来70元钱,为梁三喜还欠帐时;当读到玉秀嫂挺着大肚子为婆婆喂饭送水、擦屎端尿时;当读到雷军长为自己极有军事才华却在战斗中牺牲的“小北京”举手致衷时,感情就控制不住泪水,意志控制不住思绪。我想到真诚,想朴质,想到崇高,想到纯洁----许多的情愫难以述说。任凭泪水长流,任凭思绪飞越。然而,泪水在朦胧中树起的是中华民族不倒丰碑;思绪飞越中感受的是一种无比巨大的爱国情怀。
时光流逝,时代发展。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客观现实。但用文字,用艺术,用情感记录一个时期的真实片断,表述一个群体的精神状态,这可能就是文学作品的功能之一。李存葆用特定手法写下《高山下的花环》的好作品,读着她,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军人的全部含义。虽然,不同的时代,对军人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定义,我认为,有一点却是永恒的:军人是和平的守卫者。军人名字就意味着奉献与牺牲,军人,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美丽的山花永不凋谢。《高山下的花环》讲述着军人的情感与情怀,一种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之情,对职责的坚守与忠诚,对亲人的真挚深情之爱。
(镇江检验检疫局 李干荣)
李干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