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宽
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十一五”期间,共有四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9项成果获科技兴检奖;2006年至2010年,年均在研课题400余项,年均验收成果150余项……谈起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在“十一五”取得的骄人成绩,院长张玉宽丝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与兴奋。
中国计量院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张玉宽在谈话中提及最多的还是国家和国家质检总局对计量院的大力投入和支持。“‘十一五’期间,我院从科技部获得资助的项目主要来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基础性工作专项。截至2009年年底,国家共在三个专项中资助了约3亿元。如果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我们不可能取得这些成绩。”张玉宽说,这是他担任院长以来最深的切身体会。
“既然国家投入这么多,我们在这5年里都做了些什么呢?”张玉宽首先从《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现代计量基准研究》和《高准确度原子光学频率标准仪的研制与开发》等重大前沿项目开始谈起。这些项目是针对国际单位制重大改革所开展前沿研究以及发达国家正在攻克的计量科技难题,体现了我国基标准建设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先进性。
“如果这些研究项目全部完成后,中国计量院将具备应对国际单位制的重大改革的基础能力,形成国际一流的计量科学创新基地,整体计量科技水平将进入世界先进技术行列。项目的成果,将使我国第一次有能力实质性参与国际基本单位的定义,对于维护国家技术主权和贸易结算的主权,促进国际计量科技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这些课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课题已经完成验收。
面对即将进入的“十二五”,张玉宽显得信心十足,踌躇满志。“‘十二五’,我们将以瞄准国际前沿、满足国家战略需要为目标,建设集基地、人才、项目为一体的计量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通过设立若干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经过5年努力,实现计量科学、计量技术和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
张玉宽介绍,“十二五”期间,中国计量院将部署六项主要任务,分别是:研究建立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研究建立重点新领域计量基标准体系;实现国家校准与测量能力的新跨越;实施以实验基地二期为重点的新工程;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计量科研新队伍;探索促进自主创新的管理新模式。
张玉宽还拿出一份“十二五”期间准备开展的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列表。在这张表上,既有“基于光钟的新一代时间频率基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建立”和“普朗克常数的精密测量及量子质量基准的研究和建立”这样的基础性研究项目;又有“应对气候变暖环境监测计量溯源体系的研究建立”、“清洁能源相关计量标准和测量技术的研究建立”这样的涉及国家战略的研究项目。项目覆盖面广,内容非常丰富。
张玉宽对中国计量院面临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客观地说,我们现在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计量院的计量基标准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面对国际新形势和国内产业调整的新格局,中国计量院将为自己确定怎样的发展目标?
“我们将更加坚定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计量科技水平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计量科技需求的新领域建设作为调整计量基标准体系布局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国际一流的计量科技创新基地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不断提升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质检事业发展的有效性和贡献率。”张玉宽充满信心地说。
(本报记者 杨 蕾)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