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比南
寿比南,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的首席专家,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寿比南198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1995年3月获得清华大学固体力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压力设备标准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师,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多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寿比南同志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先后获得原劳动部、机械部、中石化和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多项科技奖励,其中包括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三项,并取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感 言 科研从来没有捷径可走
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的科学研究,经历了初期的学习国外技术,提高行业科技水平,中期的把国际先进科技和中国实际结合,赶超国际水平和现在的结合行业技术难点,建立中国自己的独特技术等几个阶段。
多年投身特种设备科研工作的经历使我深切感受到,国家和行业的技术能力和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国家的长期科技投入,不仅使我们的科技水平迅速赶上国际先进的国家,同时造就了一支装备精良人才辈出的科研队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进一步搞好特种设备领域的科研工作,我感觉必须坚持两点:一是坚持科研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服务;二是保持队伍的稳定性是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科研的动力源自国家和行业的科技需求。清晰的科研思路来自于科技工作者对行业长期的观察和了解,科研项目应该是对行业技术难点进行长期思考和调查研究的总结。因此,我认为对行业的科技需求的深入学习和思考,提出基于行业科技需求的研究内容,是我们建立研究方向和进行科学研究的真正动力。只有面向这个需求,科研成果才能被社会真正承认,才有生命力,科研工作者的付出才有价值。
如何建立稳定的研究队伍,我认为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的科研队伍不缺乏勤奋的人才,缺乏的是能在一个研究方向长期进行深入研究,沉得下心、潜得下身来做事,甘于踏踏实实、默默无闻进行研究的奋斗精神。国家应该建立有效的机制,鼓励科研人员长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科研人员的经费装备和生活问题,创造一个宽松与和谐的环境,使科研人员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贡献。而科研人员除了要有信念和扎实的科研能力外还必须能够甘于寂寞、严谨求实。
几十年的研究工作告诉我,科学研究的成功和科研成果的获得没有捷径可循,只有长期的投入和艰苦的付出才会得到,机会和偶然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本报记者 史玉成 整理)《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