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9月先锋
2009-09-04 点击:次
今日阅读:1950年
报刊检索:人民日报
刊登日期:1950.09.16
原文标题:
《机修厂事故多质量低的原因在哪里》
作者:鲁渤
点评人:刘伊婷
原文选摘 产品质量不好。产品出厂时也没有经过科学检验,仅凭“眼力”评定。因此有人反映:这是“劣货”。例如给制油厂作滑轮两个,因不合标准返工两回。给车辆厂作机车用自动靴头零件二百个,本应用白铸铁铸造,但使用了灰铸铁,计划股计划错了,检查股也没检查出来。结果车辆厂不能使用,把它们全部退回来了。承做制钢厂七百五十斤钢锭模子,半年内完成不到百分之二。
事故不断发生,机器损失严重。上半年统计:发生机械设备事故七十二次;伤害事故一百六十八次。五月七日成品车间的电锤坏了,停工二十七天。六月下旬六天中铸铁车间曾连续五次发生三吨铁炉凝固的责任事故,损失达十亿元东北币。
缺乏制度,纪律松懈。工作时间没有明确的制度,各种安全生产责任制亦不健全。铆焊场的交接簿挂在墙上,上面没写上一个字;旋盘场从七月间开始就未执行。在生产中,对材料消耗及产品质量的检查没有专责制;对机器虽建立了专责制,也没有具体保证,因有的工人怕负责任,管理干部则嫌“麻烦”。三吨铁炉凝固事故,领导上至今也没追究责任。误工废活谁也不过问。因此,机器管理更坏,旋床不稳,开动时震动得很厉害,轴容易坏;机器不常擦、不常浇油,损坏严重。
点评 这一封言辞激昂、慷慨陈词的批评信,出自《抚顺工人报》记者鲁渤之手,揭示了机修厂事故多、质量低的根本原因。
为求证事实真相,作者深入机修厂采访,但却遭遇到不同寻常的困难,因为厂长汪洋已在大会上向全厂宣布:“今后大家向报社记者供给材料,倘与事实不符,完全由个人负责,同时供给材料时要根据工厂的总结发言”(大意如此)。
虽然困难重重,作者却没有止步,而是充分发挥记者的“暗访”功力,深入企业一探究竟,最终得到了该厂工作人员的鼓励和帮助,深入了解了该厂事故多、质量低的原因,并用这些材料丰富了文章。文章一经刊登,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并引发一系列的后续事件,达到了批评报道特有的轰动效应,也给那些不重视质量的企业一记警示。
美中不足的是,文中添加了过多的记者情绪,缺乏冷静的分析和正确的估计,对机修厂的工作予以彻头彻尾否定的同时,却又缺乏有针对性的质量整改意见。
扫码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