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浙江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十一五”工作纪实

2011-01-21 08:02:04    国家质检总局        点击:

质量标杆引领浙江经济转型社会发展

——浙江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十一五”工作纪实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一直以来十分重视质量工作,关心质监事业发展。早在2007年,吕祖善省长就第一个在全国提出了建设“质量强省”的构想。图为吕祖善(左)为首批获得浙江省政府质量奖的企业颁奖。

    □ 陈林国 肖 扬 本报记者 曹吉根

    站在两个五年计划转换承接的历史重要节点上,回顾刚刚走过的5年,细心的浙江质监人发现,5年来,质量安全在人们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质监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过去的5年,是浙江省经济结构性、素质性、资源性问题凸现、体制机制等先发性优势减弱、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的5年,是浙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5年也是浙江省各级政府和全省质监系统通过政策激励手段,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追求卓越绩效,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5年。

    5年里,浙江质监工作层次不断提升,浙江质监事业不断跨越,浙江质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也在不断提升。

    质量工作层次不断提升

    关键词:

    质量整治 质量提升 质量强省

    2006年,是浙江质监系统发展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通过2005年整个一年的调查研究和对以往质量整治工作的回顾总结,并根据浙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以瞿素芬为首的浙江局领导班子在这一年做出了一项重要决策——在浙江全面实施“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

    当时的浙江,面对的是加剧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浙江企业单纯依靠价格、成本和机制的优势已不再明显,经济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为此浙江省提出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品牌大省。

    “省委、省政府的这个重要决策对我们质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进器,以质量提升克服市场和要素制约,锻造浙江企业、浙江产品新的竞争力。”

    瞿素芬局长当年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全面推进“品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质监工作的重心放到促进提升优势企业、带动提升中小企业、整治提升问题较多行业上去,扎扎实实探索积累一套推进产品质量提升的有效体系,使之成为一种全新的质量工作模式。

    质量普查、分类指导、行业自律、质量预警、综合推动……浙江质监部门给全省11万家企业建立了质量档案。又根据企业规模、质量水平、管理现状、技术支撑能力和产品质量诚信度等情况,将企业分为扶持培育类、帮扶指导类和整治规范类,按照“一产一策、一企一策”的要求,进行分类监管和扶持。

    在分类指导过程中,质监系统内各个业务部门改变以往各自为战的习惯,综合分析运用标准、认证、计量等手段,推动企业完善质量措施。

    “名牌培育质量提升促发展,服务经济构建和谐当楷模”,正是看到质量提升工程给当地企业带来的巨大转变,永康市市长卢跃东专程将感谢的锦旗送到浙江省质监局。

    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让浙江质监系统与地方政府在质量工作中实现了良性互动。在实施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中,浙江省各市、县都成立了由政府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以政府名义召开由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参加的动员大会,并把产品质量责任落实到乡镇,完善对乡镇政府责任考核办法。在政府领导下,质监部门建立了与经贸部门共同实施的技改推动采标的工作机制,与科技部门共同推动专利融入标准、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实施机制,与外经贸部门共同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合作机制。

    两年之后,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充分验证了浙江省质监局推出的质量提升工程的前瞻性。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内主要出口大省一片肃杀景象,然而浙江制造在短暂的点刹之后迅速启动,很快就走出危机的阴影。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以后,浙江企业在质监部门的推动下,通过技术创新强身健体,市场由外转内,管理由粗到精,实现了一场华美转身。有的奔向产业新朝阳,有的通过节能减排、精益管理降成本,有的通过差异化拓展新市场。

    2009年,浙江省政府再次召开全省质量工作会议,做出了建设质量强省,提升发展质量,提高生活品质的战略部署。紧接着,省政府又成立了建设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省政府质量奖。

    根据浙江省的部署,建设质量强省将是浙江基本发展战略。按照质量强省要求,浙江将树立全面、全过程、全民质量观。努力向质量要资源、用质量保环境、靠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实现从被动的质量监管向主动的质量建设转变,真正构建起从源头研发、设计、生产到最后服务的全过程质量监管和全方位质量服务,以质量促转型,以转型提质量。实现由政府主抓主推向全民共建共享转变,既确保质量安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优质工程、优质服务和优质环境,又营造全社会注重质量的浓厚氛围,提倡诚信,齐心协力把全省质量水平提升到一个新台阶,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品质的新期待。

    质监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关键词:

    监管网络 工作机制 技术支撑

    截至2010年12月26日,温州市质监部门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在重点乡镇设立了5个质监分局和25个质量技术监督所,基本建成覆盖全市乡镇基层的监管网络。

    温州基层监管机构建设是浙江省的典型代表,通过“十一五”5年的努力,到2010年年底,浙江省质监部门在抓紧设置基层质监站所的同时,还协助乡镇政府建立一支由乡镇质监员、村居协管员、企业质量安全员组成的农村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确保每家涉及“3个安全”的中小企业有专人监管,初步形成以乡镇政府为主导、以基层站所为基础、以质监“三员”为网络的质量安全区域监管新模式,形成“市县统筹、乡镇主抓、部门指导、属地管理、社会参与”的乡镇区域质量监管工作新格局,解决监管“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浙江经济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大量企业集聚在乡镇的工业小区。以往有的基层乡镇政府由于质量观念不强,容易忽视质量工作,有的由于受体制束缚,在质量安全管理中没有相应的执法权限,工作积极性不高,出现了“看到的无权管、有权管的看不到”的执法断层,基层质量监管工作出现了真空,乡镇质量安全管理基础薄弱成为各地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软肋。为此,建立一支稳定的基层质量监管队伍成为“十一五”期间浙江各地积极探索的共同问题。2006年以来,浙江省质监局支持基层局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乡镇政府质量工作试点,采取多种措施推进乡镇(街道)政府切实担负起质量安全责任。诸暨市、乐清市、嘉善县、海盐县、义乌市等市县通过延伸质监工作触角,设立基层质监站所,推动乡镇政府建立起了乡镇质监员、村居协管员、企业质量安全员为主体的基层监管队伍网格。

    “十一五”期间,浙江各级政府利用导向政策引导质量工作的力度也越来越大。截至2009年底,全省有61个市县开展了质量兴市(县)活动,有37个市县设立了政府质量奖项;有56个市县出台了品牌建设和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措施,每年三级财政安排用于标准化的专项资金超过1.6亿元,安排监督抽查经费近1亿元,为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浙江质监部门还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质量安全长效机制。食品、特种设备以及安全健康类产品“三个安全”成为质监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平安浙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全省质监系统勇于承担食品安全监管重任,积极探索并总结出了专业合作、龙头带动、股份联合、协会推动、区域集中5种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整合提升模式。

    “十一五”期间,浙江质监系统技术支撑能力持续提升。5年里全省系统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多亿元,截至2009年底,全省系统技术机构实验用房等共38.18万平方米,比“十五”末增长了1.5倍;仪器设备原值10.2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1.1倍,其中,仅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装备4年投入就达到1.5亿元。全省以国家质检中心和省级综合检验检测研究机构为龙头,省级质检中心为骨干,中心城市综合机构、重点发展区域技术机构和县级专业实验室为基础的“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反应快速、支撑有力”的检验检测体系构架初步形成。

    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全省国家质检中心数量从“十五”末8个增加到现在22个,并拥有两个A级国家质检中心。重点技术机构人才素质大幅提升,通过引进培养高级人才,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鼓励技术机构建立博士、硕士工作站,形成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目前全省质监系统拥有博士46名、硕士261名、教授级高工11名、高级工程师408名,高级人才占比更趋合理。

    科学研究实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至2009年,全省系统技术机构共承担科研项目527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86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16项,国家质检总局优秀科技论文奖9篇,科技成果水平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各级技术机构积极开展标准研究与制修订,2006年至2009年共承担了10家国家或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以第一起草单位承担国家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43项。

    “十一五”期间,质监法制建设稳步推进,省人大、省政府制定了《浙江省标准化管理条例》、《浙江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条例》、《浙江省计量监督管理条例》、《浙江省纺织品安全监督条例》、《浙江省纤维制品监督管理条例》和《浙江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等技术监督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质量工作成效各方瞩目

    关键词:

    质量基础 节能减排 名牌培育

    “十一五”以来,浙江总体质量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2008年、2009年生产领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分别为88%、89.8%和91.2%,呈逐年上升态势。2009年,全省产品定期监督抽查综合合格率为96.2%,批次合格率为90.2%,主要工业产品的质量指数已连续8年保持在95%以上。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从2004年的80.6%提高到2009年的93%。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也明显改善,顾客满意程度不断提高。全省特种设备安全保持平稳态势,万台事故率和万台死亡率均逐步递减到2009年的0.20。

    经过“十一五”的提升,浙江企业质量基础全面加强。“十一五”以来,全省企业获得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食品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近3.2万张(份),占全国1/5,列全国第二;名牌培育企业和质量提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的比率达到85%;全省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5项、国家标准1655项;建立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联席会议制度,初步形成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全省农业地方标准的无公害比例达到95%,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面积占到农作物总面积的38%,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质监局积极会同相关工作部门,加快了对全省主要耗能行业能耗限额标准的组织制定步伐,充分发挥对全社会节能降耗工作的标准引领作用。目前共制定公布能耗限额地方标准30项,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工业重点领域地方节能标准体系。

    “十一五”期间,全省质监系统以实施“六个一”能源计量工程和能源计量“双百一千”行动为载体,抓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管理、能源计量数据的分析应用和能源计量服务。目前全省年耗标煤5000吨以上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管理已基本达到了国家《管理通则》的要求,其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和检定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98.5%的企业已配备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使能源统计数据有效地溯源到各类计量器具的量值,从源头上确保了各类能耗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全省6000多家重点用能企业中,开展能源计量精细化管理的已占1/3以上,这些企业依托所搭建的计量数据平台,大力推进能源计量的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能源计量对加强企业能源成本核算、堵塞能耗漏洞、优化生产工艺用能、提高节能技改效率的作用。

    抓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降耗,充分发挥锅炉等特种设备节能对全社会节能降耗的巨大挖潜作用,是浙江质监部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十一五”期间,全省取缔和淘汰工业锅炉649台,实施节能改造472台,对1000多台在用锅炉进行了免费能效测试,完成了5000台锅炉水处理和3000个锅炉房节能管理达标工作,对5000名锅炉司炉人员进行了节能知识培训,共节约45.5万吨标准煤。

    “十一五“期间,浙江质监部门还进一步优化了名牌培育和评价机制,充分利用名牌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抓质量管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至2010年底,共认定了2080个浙江名牌,覆盖数百种产品。围绕区域产业提升和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探索浙江区域名牌的培育认定,共培育永康五金等区域名牌15个。“十一五”期间,浙江品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不断提升,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名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到了22.2%。

领导寄语

    浙江要实现富民强省、社会和谐,就必须在质量强省上取得更大的突破。要在总结近年来工作的基础上,着眼于“十二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核心任务,进一步把质量强省建设摆到突出的位置,加紧研究制定《关于建设质量强省的若干意见》,着力构建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区域竞争力。

    ——浙江省省长

    吕祖善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成为和平占有市场最有效的武器,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浙江提出“抓发展质量、提生活品质、建质量强省”,为全国质量工作带了好头、作了示范。我们相信,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浙江一定会涌现出一大批质量强县、质量强市,一定会建成一个质量强省,走在全国前列,实现“两个率先”!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

    支树平

    质量工作本身的终极目标是使我省的产业和产品整体素质能够适应国内国际竞争需要,质量工作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为“质量强省”。这个目标实现了,提升发展质量、提高生活品质的目标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浙江省副省长

    王建满

质量强省建设核心内容

    深入实施“三大战略”

    知识产权战略

    技术标准战略

    品牌战略

    建立健全“四大体系”

    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质量技术支撑体系

    质量诚信体系

    质量评价体系

    实施“四大实体质量工程”

    产品质量惠民行动,打造放心浙江。

    工程质量惠民行动,打造安居浙江。

    服务质量惠民行动,打造和谐浙江。

    环境质量惠民行动,打造绿色浙江。

陈林国 肖 扬 本报记者 曹吉根

相关新闻:

图文资讯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5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