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发力 推动“五一”消费市场快速恢复
2023-05-16 中国质量万里行 点击:次
保障消费者权益,需要多角度的综合施策。各部门齐抓共管,持续扩大内需有后劲。
“五一”假期,全国各地餐饮、住宿、出游需求集中爆发,消费热情高涨,消费市场红火。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70.8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8.90%;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9%。
面对旺盛的消费需求,政府搭台、政策发力,在“消费提振年”背景下,各地铆足了劲儿,交通顺畅拼保障、旅游推介拼创意、消费促销拼实惠,共同推动消费市场快速恢复。
交通运输:提升服务保障 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节日期间旅游、探亲等出行需求十分旺盛,营业性客流量和公路网车流量高位运行。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预计发送旅客超2.7亿人次,日均发送超540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62.9%。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韩敬华表示,客流呈现出以下特点:从客流强度看,营业性客运量和自驾出行量创2020年以来“五一”假期新高;从出行时间看,总体为“两端高、中间低”,假期首、末两天为客流高峰,中间相对平稳;从出行区域看,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中心城市、热门旅游城市成为热门出行区域。
面对假期客流,交通管理方面做足了全面保障工作。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获悉,4月27日至5月4日假日运输期间,全国铁路安排日均开行旅客列车达到10500余列,增开旅客列车1500多列。
针对“五一”小长假,铁路部门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大运力投放。据国铁集团客运部客运营销处主管强丽霞介绍,国铁集团根据客流动态加开列车,精准实施“一日一图”,最大限度满足短途旅客出行需求。做好突发客流、恶劣天气等各项应急准备,确保旅客出行安全顺畅。
从机票预订来看,假日期间“成都、广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间航线订票量位居前列,民航局要求重点做好首次乘机旅客、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需求旅客的服务保障。
为全力保障广大旅客在“五一”假期平安健康、便捷舒畅出行,交通运输部门重点做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加强旅客运输组织;二是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严格落实新冠病毒感染第十版防控方案,做好客运场站、交通运输工具公共卫生管理和清洁消毒、通风换气。加强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健康监测,避免带病上岗。加强客流引导,根据需要及时增开进站、安检通道,有序引导旅客分散候车,减少人员聚集;三是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此外,针对假期容易出现的乘车难、停车难等交通问题,一些地方的相关部门也积极行动,制定相应计划和方案。在2023烟台黄渤海迷笛音乐节期间,烟台黄渤海新区建设交通局为保障游客出行便利,研究制定了公交运行保障方案,开通火车站、汽车站等到音乐节会场的定制公交并开通定制化机场巴士线路,加大常规公交线路班次密度,市区内开通免费定制公交;为应对假日期间自驾游游客增多的情况,四川宜宾、乐山、都江堰等市还发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小区、社区,尽可能为游客提供免费开放停车位。
文化旅游:景区正常开放 依法打击黄牛炒票
据文化和旅游部介绍,“五一”假期,全国共有1.28万家A级旅游景区正常开放。除北方部分省份因季节性原因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旅游景区实现应开尽开,各地也采取多种举措应对客流高峰。
在“五一”小长假前,四川省派出11个督导组对21个市州开展为期一周的文化旅游安全生产督导检查,共检查市县两级政府及文旅部门155个,涉旅企业单位134个,发现问题461个,责令停业整顿1家;山东省旅游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全面开展了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确保A级旅游景区等文化和旅游经营场所的消防安全、大型游乐设施设备运行安全、大客流聚集集会安全;排队时间长是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经常“吐槽”的问题,针对可能出现的“人从众”现象,华山等一些景区将采取合理限量限流、分时预约等方式,有效控制客流量。
“五一”假期,演出市场同样受到关注。文化和旅游部在“五一”小长假之前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管理规范演出市场秩序的通知》。针对近期个别演出活动发生现场安全事故,部分热门演出存在“黄牛”炒票等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
通知指出,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依法做好演出活动的审批工作,将属于营业性演出范围的农村集镇演出、流动性演出纳入审批管理,严格审核演出举办单位的资质文件,统一审批要求,做好内容监管。对不符合法定审批要求的,坚决不予批准。
通知要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定期对演出场所进行检查,督促演出场所定期开展设施设备检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演出场所建立完善现场巡查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演出活动的巡查,做好现场观众管理,坚决防止拥挤、踩踏等事故发生,确保演出现场安全。
同时,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将社会关注度高、票务供需紧张的营业性演出作为重点监管对象,提前进行研判。督促演出举办单位、演出票务经营单位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70%。对在票务经营中发现有炒票问题或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及时约谈演出举办单位和演出票务经营单位,督促整改。要联合属地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依法打击“黄牛”炒票、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市场监管:保护消费权益 消费纠纷做好预案
今年“五一”假期,旅游市场强劲复苏,出行人数达到了近几年的新高。不过,市场火爆也可能导致维权纠纷频发,“五一”假期期间有好几起纠纷登上了新闻。从处理情况看,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可谓反应迅速。
据红星新闻报道,有游客预订了四川西昌某民宿之后,却被商家告知要线下收取布草清洁消毒费,还限制用电度数。事后,四川西昌的这家民宿因涉嫌无照经营、价外加价,被西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立案调查。
据乐陵市融媒体中心微博消息,有网友反映,山东乐陵西高速服务区正新鸡排店“汉堡只有面包没有肉”,涉嫌欺骗消费者。对于汉堡没有肉的鸡排店,当地市场监管局现场下发了《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店主立即停业整顿,并对其相关违法行为作进一步调查。
山东淄博张店区市场监管局微信公众号曝光了一起价格违法典型案件,通报称,山东万信XX商贸有限公司喆X酒店(位于X泰大厦)因存在片面追求利润、违规涨价现象,被依法予以从严从重处理。淄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淄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五一”前联合发布了《关于阶段性对宾馆酒店客房哄抬价格行为认定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2023年“五一”假期前后,在全市范围内对宾馆酒店客房价格实行涨价幅度控制措施。按3月1日~3月31日宾馆酒店各类型客房平均实际成交价格(包含线上、线下所有实际交易结算金额),上浮超过50%的,按哄抬价格行为予以查处。
从这种处理速度,可以看出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对可能出现的纠纷有所预判,所以很快就介入并作出处理结果。
保障消费者权益和游客的旅行体验,需要的还是多部门联动,不仅查处违法商家,还要对各类突发意外情况做好预案。毕竟,对于消费者来说旅游体验是个综合的概念。因此,保障消费者权益更需要多角度的综合施策。
旅游消费:推出惠民措施 门票打折发消费券
“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部启动“5·19中国旅游日”主题月活动,推出各类文化和旅游公益惠民措施。各地结合主题月活动,实行景区门票减免或打折,发放文化和旅游消费券等。
5月3日,江苏南通市中心的南大街商圈游客熙熙攘攘。餐饮、购物、休闲……集合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商业街,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前来体验。江苏开展“苏新消费·夏夜生活”夏季购物节活动,发放1.7亿元惠民消费券及55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
每月25日门票半价、25周岁游客半价游、水陆畅玩夜场抢鲜票……“五一”假期,深圳欢乐谷的一系列惠民优惠举措深受游客喜爱。“今年‘五一’假期,深圳欢乐谷刷新单日最高接待纪录。”深圳欢乐谷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欢乐谷“五一”假期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创下了开园25年来同期历史新高,同比2019年增长70%。
重庆举办第八届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携手平台发放文化和旅游消费券;山东淄博开行烧烤专列、提供免费停车,吸引游客到访;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提前开园、常态化开放夜长城,迎接客流高峰;上海推出打卡点配置充电宝、轨道交通延时收班等服务……各地暖心举措,让游客感受出游的美好,也激发了消费市场的潜力。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认为,“五一”假期是全年消费的一个重要节点。假期迸发的强烈消费热情,充分彰显了当前消费市场的信心,也有利于全年持续扩大内需。
“从‘五一’假期消费可以看出,居民消费倾向回升,意味着消费回暖的预期将持续向好。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有望进一步增强。”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市场研究部副主任张继行认为,一方面,就业逐步改善,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消费新场景、新模式不断涌现,有利于激发新的消费意愿。一季度,全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2%,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从中长期发展来看,我国正处在消费快速升级阶段,消费前景长期看好。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不断把中国大市场蕴含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才能乘势而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扫码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