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外卖伤人”一事儿在冬至夜里发酵之后,12月23日,美团外卖微博发布声明称,据了解,22日在武汉佰港城超市发生意外事件。涉事美团配送员到超市取货品时,与店员发生口角,最终酿成悲剧。
美团发布声明
该声明称,美团方面经配合警方调查后台,“此订单商户用户都没有差评信息,也没有投诉电话记录。”美团方面正积极配合警方调查真相,与涉事商家一起妥善处理后续。
谁该得“差评”?
事件一出,网上就有评论观点认为,“美团式”盈利实际是在通过强行压榨实现所谓的“降低成本”,这才是导致此类事件发生的根源。
在美团声明前,“差评”一度成为网友猜测最多的“真凶”。
有微博网友评论:“如果真是因为差评,那就又是一起资本家挑起的群众斗群众的悲剧了。服务好不好,本来应该是对平台有意见,对商家不满意,外卖员只是一个媒介,跟他有多大关系?可是一直以来,平台就是这样,把客户的不满压在外卖员身上,让他们开着快车,像疯子一样穿行在大街小巷,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也对路上的别人付不了责任。在风驰电掣中,不知道哪个差评,就是压垮他们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
“做过商家的都知道,有一些外卖员有多可恨,你要是得罪他们,他们会联合起来给你差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当然有一些是非常好的,我们也非常尊重他们。”
“如果真是外卖迟到了或者种种的错误,消费者凭什么不能给差评?凭什么消费者就不能拥有合法权益?既然都不容易,那就更没必要偏袒着谁,按规定来。当然,如果是点外卖的人在小哥什么错都没有的情况下给差评那自然是消费者的不对,可现在不还没定论吗?”
科技商业观察家“金错刀”认为:“差评是平台对食客维护权益的最底线的规则了。规则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如何合理的行使这项权利。这不仅仅是平台的问题,也是食客自身需要自律的事情。”
事件当天微博网友评论截图
过去一年中,市值翻倍的美团,无疑是资本市场最大的宠儿,之所以被券商投行集体唱多,多半要归功于互联网的下半场,流量日益见顶,生活化的刚需服务越来越多,增长机会也就越大,而美团的定位恰恰是生活化场景服务提供商。
简单翻看美团的成长逻辑,无论是早期的餐饮团购,还是赶上潮流的美团外卖,都牢牢抓住了餐饮的“主航道”,然后以高频打低频的模式向酒旅、出行、生鲜等场景渗透,以无边界的形式无限拉高了美团市值的天花板。
餐饮外卖是美团的基本盘,三季度餐饮外卖收入占比总营收56.7%。据财报显示,得益于会员制以及平台相关优化和福利,美团Q3餐饮外卖业务的营业收入达156亿,同比增长39.4%。虽然三季度餐饮外卖收入仍在增长,但通过财报,不难发现该业务同比增速在逐渐下滑。
美团作为商家和用户的中间商,向商家收取佣金是美团四大营收渠道中的核心。三季度佣金收入占比总收入67.6%,达到185.7亿。其中,美团餐饮业务的佣金收入来自于对每笔订单的交易抽成,而今年美团加大了抽成力度。
这也让很多商家“苦不堪言”。
百万骑手的“难”
外卖配送员作为互联网科技发展而后生的群体,一度曾因“月入过万”而备受关注。同时,他们也是互联网巨头竞争的重要砝码,为配送费而拼时速、单量是常有的事。
不管是因为差评,还是个体一时的激烈情绪,配送员激情杀人事件背后,折射了外卖补贴时代褪去之后,还有不少痛点有待解决。
今年12月18日,美团对外发布的《中国外卖产业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80后、90后已成为外卖消费的主力军,20-29岁用户的订单量占比高达61.5%。
美团副总裁兼美团研究院院长来有为在现场透露,今年从美团获得收入的外卖小哥有370万。
外卖小哥虽然已经规模化,且有专业的第三方劳务公司稳定供给,但其本身与平台并无雇佣关系,得不到相关保障,在出现消费者恶意投诉、平台不合理罚款、配送员承担商家责任的情况也让外卖小哥的不稳定性会加剧。
此外,对于外卖小哥的行为规范也逐渐增多。
今年3月,上海浦东地区率先提出规范骑手小哥政策:必须“统一穿着有编号的安全反光马甲”。对其参照机动车驾驶员进行记分管理:骑手在一个记分周期内一旦超过36分,将被纳入“违法违规较多人员名单”,禁止接单。
6月1日,江苏扬州交警部门发布:将给存在交通违法行为的“外卖小哥”戴上“紧箍咒”——交通违法1次,停工1天,并将骑手违法信息推送给外卖企业,严格处理。
12月23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指导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北京举办即时配送(外卖)行业交通安全守法承诺活动。美团等7家外卖企业发布安全承诺,将预防闯红灯配送。
杨绛先生曾写过一句话:“当你身居高位时,看到的都是浮华春梦;当你身处卑微,才有机缘看到世态真相。”
这世上,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但却没有什么比失去生命让人更痛心。
生活到底有多苦,一张张沧桑且无助的脸庞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