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网红食品非法添加与“毒药”何异?

2018-12-21    东方网         点击:

  号称“一天一斤”的网红减肥食品,却有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一些网红减肥食品的减肥效果显著,却有可能非法添加了西布曲明、麻黄碱、芬氟拉明等药物成分。(12月19日新华网)

  有个成语叫“饮鸩止渴”,是说有人为了止渴而去喝毒药,试想这能有好吗?以此来形容一个人去干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傻事。这种事情可以说是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只不过有时是因为贪欲和短视而鬼迷心窍,有时则可能因为受到蒙蔽而上当受骗,最终深受其害。

  这些胡乱添加甚至有毒有害的网红食品就是这样。它们看上去十分美妙诱人,真吃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回事,甚至还是害人不浅。如今,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流行,各个领域的网红现象非常吸引眼球,食品界的网红也是层出不穷,“乱花渐欲迷人眼”。然而,这些五花八门,声称口味、功效奇特的网红食品真的如看上去或感觉起来那般美好吗?恐怕未必。

  据了解,从2017年7月开始,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9部门在全国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整治。截至2018年10月底,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查处违法案件4.9万件,货值金额17.1亿元,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分子8900人。这其中就不乏被许多人捧为网红的食品保健品。

  这些网红食品名为可以大快朵颐的“食品”,实质上为了实现某种吹嘘的神奇功能,如减肥、保健等,那些无良商家却在其中悄悄添加了一些非食品乃至药物成分。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更何况是把这种加了药的网红食品当饭吃,这与毒药何异?在食品中非法添加药物成分,有的会造成急性中毒事件,有的会带来肝、肾功能损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就是现代版“饮鸩止渴”吗?

  正如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安全法研究中心主任刘筠筠所言,一些非法添加药物成分的网红食品在短时间内可能有明显效果、欺骗性很强,但代价是身体严重受损,消费者对此一定要提高警惕,千万别中了那些“人血馒头”的毒。

  然而,对于这些套路很深的“毒食品”,仅靠消费者自身擦亮眼睛显然远远不够,再说这些食品既然能够成为受到热捧的网红,就一定有很强的迷惑性。关键还是要加强监管,净化食品市场,规范网络营销秩序,为消费者有效“排毒”。

  首先当然就是要转变监管理念,由终端产品检验为主逐步转向生产经营及网络营销过程监督检查为主,尽早发现并处置食品非法添加安全风险隐患,让监管跑在风险的前面。

  其次还需要重拳整治网红食品市场,尤其是要重点防范查处食品违规生产和非法添加问题,严格纠正那种有意打擦边球,故意混淆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三者概念的欺诈营销,严打那些以食品为名规避药品监管,却在其中非法添加各种违禁甚至是有害成分,然后宣称具有特别“疗效”与“保健功效”的黑心“网红食品”。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