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杀熟游戏”:近三成网友因网络传销受损

2018-08-08    法治周末        点击:

  资料图

资料图

  “杀熟游戏”:近三成网友因网络传销受损

  网络传销往往利用人们对熟人关系疏于防范的漏洞,隐蔽植入高回报计划、消费返利、团队奖励等典型网络传销洗脑木马,蒙蔽当事人,实施诈骗犯罪。调查数据显示,每4人中就有1人被熟人骗过

  从受害者多达600多万人的“精彩生活”传销骗局,到前不久破获的涉案金额高达102亿元的“鑫圆系”特大网络传销案,网络传销的危害和影响人群不断扩大。

  腾讯守护者计划联合腾讯新闻客户端推出的《网络传销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近4万名被调查者中,26.6%的人因为购买朋友推荐的项目或产品而蒙受损失,另有62.2%的人表示听闻过亲戚或者朋友遭遇过网络传销骗局。此外,网络传销频发于熟人之间,每4人中就有1人被熟人骗过。

  腾讯守护者计划相关负责人称,网络传销的本质就是“杀熟游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反网络诈骗的战役中,任何一个企业、机构、个人都无法独自应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助力。

  网络传销渗透率高

  近年来,传销犯罪作案手法更加隐蔽,利用互联网和虚拟经济,将传销犯罪转向网络传销。无论是传统传销还是新型网络传销,公众对于传销的概念仍然模糊。不少被调查者认为,组织者、领导者是否会以拉人头、发展下线作为其生存方式是判断传销的基本原则。

  国务院于2005年颁布的禁止传销条例认定,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但在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网络传销相对于传统传销而言,具有更强的迷惑性、隐蔽性和欺骗性。《报告》显示,63.6%的人认为网络传销具有虚拟性、隐蔽性与跨地域性,更难识别,比如,有43.4%的网友表示无法识别朋友圈卖面膜是否属于传销。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民众对网络传销的猖獗缺乏概念,认为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但其实网络传销就在身边。调查数据显示,不少网民身边的亲属或朋友也有遭遇网络传销骗局的经历,且被骗金额在1000元以上的超过80%。

  面对朋友的产品或项目推荐,87.8%的人表示无论与对方是亲近还是疏远都会比较警惕,等了解后再决定是否信任对方,尽管如此,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中招。

  调查结果还显示,接触过网络传销群体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8岁至40岁之间,而未成年人占比达15.6%,40岁以上的只占不到10%。从性别层面分析,男性受骗比例总体高于女性,且男性的涉事金额也普遍高于女性。

  《报告》指出,男性和女性上当受骗的原因也各有不同。男性易被高科技“操控”,而女性则容易在“买买买”中“迷失”:因为相信熟人而被骗的项目或产品类型中,对虚拟货币感兴趣的男性占比54.97%;而对低投入高回报项目、消费返利感兴趣的男性占比43.63%,女性占比56.37%。

  在被调查者中,涉及学生、自由职业和公司职员三大主要职业群体,还有部分专业人士(如教师、医生、律师等)、经商人士、事业单位、公务员、政府工作人员和已退休职工等人员。因网络传销受骗人群中,自由职业者最容易受骗,学生群体仅次之。

  传销模式“改头换面”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传销、非法集资为代表的各类金融犯罪行为也陆续开始进化升级,转战互联网平台。网络传销往往利用人们对熟人关系疏于防范的漏洞,隐蔽植入高回报计划、消费返利、团队奖励等典型网络传销洗脑木马,蒙蔽当事人,实施诈骗犯罪。

  网络传销受骗方式里,拉人头、按“团队计酬”最容易让人上当。

  以钱宝网事件为例。钱宝网是以微商、股权投资为主的承诺高额回报的平台,以项目年化收益率高达40%以上吸引投资者,其主要手段是要求用户网上注册、以充值方式缴纳保证金、领取“广告任务”,待“广告任务”完成后获得高额收益。

  实际上,钱宝网收益构成中拉人头推广收益占了很大比例,靠着吸收新用户资金、用于兑付老用户本金及收益的方式,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吸收巨额资金,涉案金额高达300亿元。

  打着“消费返利”“消费多少返多少”“消费增值”等旗号的各类网上商城及线下商城,也开始成为传销的新变种。已被查处的浙江万家购物网,打着“满500返500”的幌子诱使他人消费和入会,并按照资格和条件将参与者分为普通会员、VIP会员、金牌代理、金牌代理商、区域代理商等级别,实行层级计酬,涉案人员190万,金额高达240.45亿元。

  更有甚者,不少传销组织以“精准扶贫”“慈善互助”“国家工程”“资本运作”等名义欺骗投资者。

  在腾讯守护者计划协助警方破获的“善心汇”案件中,不法分子在项目推广上存在收入门费、拉人头的现象,涉嫌传销、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据悉,该组织以“扶贫济困、均富共生”的名目,让人深信在行善的同时也会收获高额利润,利用新投资者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回报,属于典型的庞氏骗局,一度发展“会员”500多万名,涉案金额达数百亿元。

  游戏也成为网络传销的新载体。去年已破获的“魔幻农庄”游戏传销,在短短5个月时间里,先后发展12万余玩家,涉及重庆、四川、广东等28个省市,交易金额达4600余万元。

  该游戏以高额收益为诱饵,通过在游戏中充值获得固定奖励,推荐更多人参与,则可以获得更多的动态收益。一些大学生为了成为魔幻农庄的玩家赚取收益,不惜向亲戚朋友借钱、甚至网贷开通40个小号,直到游戏平台突然崩盘,他们才发现血本无归,借款也无力偿还。

  “杀熟”猖獗

  网络传销更多地是运用“杀熟”的伎俩。调查结果显示,26.6%的人因为购买朋友推荐的项目或产品而蒙受损失。由于人们往往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疏于防范,导致犯罪分子屡屡得手。可以说,针对熟人的网络传销已经成为危害公众人身财产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公害。

  在众多传销案件中,传销人员利用亲戚、朋友、同学对自己缺乏警惕心理的漏洞,扩大传销范围。

  李开(化名)某日被亲戚骗到广西北海某传销窝点,并与16个传销人员同吃同住、“听课培训”。在“购买”公司产品后,身份随即变成“小领导”,再以此身份去拉拢身边的朋友。而陈飞(化名)则是被同学引诱加入传销组织,每日被严加看守,与外界失去了所有联系。直到意外获得手机与家人得以联系才获救。

  更严重的是,网络传销的魔爪已伸向未成年人。《报告》认为,由于未成年人缺乏社会经历,而且心智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成建立,因此容易被传销组织控制,甚至接受犯罪分子的“谬论”,加入非法传销组织,从被害人转变成为犯罪嫌疑人。

  与此同时,老年人也成为传销分子的重点目标。调查表明,当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朋友发布“某理财项目很赚钱”时,有一部分人表示会感兴趣并点击查看,这其中60岁以上的占比高达51.73%。

  由于老年人往往更轻信网络传销谣言,并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其被骗金额也高于其他年龄段,相信熟人传销导致上当受骗金额超过5000元的案件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达到40.12%。

  对于老人,行骗者先以免费体检、产品体验、健康讲座等形式吸引老人参与,通过套近乎、亲情牌与老人拉近关系后,进行“洗脑”式推销,是惯用伎俩。

  腾讯守护者计划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成年人和老年人陷入网络传销的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广泛重视,需要更多人动员起来,加入反网络传销阵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障老年人人身和财产安全。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