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总有一些汽车品牌被曝出一些产品质量问题,特别是近些年,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到来的时候,像大众DSG事件、速腾断轴事件被集体曝光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影响颇大。
汽车维权事件频频被曝光,消费者遇到汽车问质量题的时候,最为关心的还是能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花更少的钱去解决。
当下看来,中国汽车消费者维权所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维权渠道单一、成本高、难度大、时间跨度长这样的能预测到的风险。正规渠道难以获得结果,所以暴力维权也渐渐成了一种常见现象。
此外,中国在2004年才出了汽车召回制度,在2013年10月1日,中国才正式出台汽车“三包”政策,尽管这让常年来“维权无门”的消费者有了个“说理”的依据,不过现实情况是想要依据这政策维权还是寸步难行。
那么,经历这么多维权事件之后,中国消费者的角色是否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过去的2016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800万辆,连续八年蝉联全球第一。中国汽车买方市场的格局也越发得清晰,越来越多的车企尝试不同的方法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比如通过冠名一些娱乐节目,或者在某些节目作品中植入品牌理念。
尽管众多车企还有一些相关行业的机构媒体都在极力为这个市场和各个品牌背书,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决定他们去花钱买车的因素似乎并不只是这些。
近些年,随着消费者参与维权活动的增多以及媒体的曝光,一些汽车品牌的质量问题得到了重视与提升,但与此同时,消费者的声音得到尊重了么?
速腾消费者在维权
回看曾经发生的速腾断轴事件,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到2015年底,历经快三年的时间,全国近60万的速腾车主因此事件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国家质检总局也历经一年展开调查,在2015年9月公布调查结果,要求一汽厂家做出召回的处理。
最终,大众用“打补丁”不换独立悬架的办法进行召回,这样的结果让大多数消费者感觉差强人意。对于消费者来讲,最基本的知情权和安全感看起来并没有得到保证。
尽管事件过去了一年多,但对于参与“速腾断轴”事件的消费者以及还有其他相关人员,都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推动了事件的前进。
也许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维权的过程显得总是漫长,而且结果常常不那么尽如人意,但至少,维权会让消费者看到一些希望。
美国律师和政治活动家Ralph Nader,图片来自:flickr
在美国1960年代,有一位着名的律师和政治活动家RalphNader,他后来一直还参加总统竞选,当时他在汽车安全问题上向厂商不懈斗争,倡导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消费者运动,取得了成功。
实际上,西方消费市场之中也存在权利的不对等。当时几家大的企业可以联合起来,掩盖汽车在设计上的重大安全的缺陷。产业界就坚决不承认自己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单个消费者拿它根本没办法,因为汽车制造是专业的,你斗不过他们。但是消费者集体抵制,你解决不好就不买你的车,他们就承认这些事故确实跟他们有关系。
消费者的监督是非常强大的力量,甚至可以推动政府去立法。
现在看来,在中国,真正参与到消费维权的人还是太少,例如在60万名速腾车主中,有多少消费者在行动,又有多少消费者是在等待或是观望?正所谓,尊重来自消费者勇敢扞卫自己的权益。
回顾中国消费者经历的大众DSG事件、长安cs35机油乳化事件、再到汽车双离合变速箱问题以及宝马奔驰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等等,中国消费者向前所经历的每一步都显得步履蹒跚,一路上充满着荆棘密布。而在其中,不可否认是,正是有一些敢于发声的消费者,才能让今天的维权变得有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龙说:“在中国还缺乏这样一两个典型事件让生产者害怕,让企业害怕,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的能量很大。前年几微博火的时候有点这样的迹象,但这几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股力量好像又弱下来。这个只能慢慢进步了,靠一个个的事件大家去慢慢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