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今后“纯绿色”“无污染” 食品宣传将构成欺诈

2017-02-27    中国质量万里行    记者 刘回春    点击:

  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刺痛着消费者的神经。人们在追求安全食品的同时,也给不少商家制造了机会,各种打着“纯绿色”“无污染”招牌的食品食材也纷纷进入市场,迎合着人们的对健康、绿色的追求。

\

  而在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就《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向社会征求意见。《办法》规定:“纯绿色”“无污染”等夸大宣传用语,构成食品宣传欺诈;对单位和个人利用网络、媒体、移动社交平台等载体,编造、散布、传播虚假食品安全信息等行为将移交警方处理。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3月14日。《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颁布后,“纯绿色”“无污染”等宣传用语或将构成消费欺诈,违反该规定,有关部门应对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被消费者推崇的“纯绿色”“无污染”产品宣传,为何会构成消费欺诈儿被处罚呢?

  “纯绿色”“无污染”不是纯“绿色食品”

  专家解释,中国对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总称为“纯绿色食品”。类似的食品在其他国家被称为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 。1990年5月 ,中国农业部正式规定了绿色食品的名称 、标准及标志。标准规定:产品或产品原料的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产品的标签必须符合中国农业部制定的《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中的有关规定。

  绿色食品的标志为绿色正圆形图案,上方为太阳,下方为叶片与蓓蕾,标志的寓意为保护。绿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

  在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又有着许多相似的名称和叫法,诸如“生态食品”、“自然食品”、“蓝色天使食品”、“健康食品”、“有机农业食品”等。由于国际上对于保护环境和与之相关的事业已经习惯冠以“绿色”的字样,所以,为了突出这类食品产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严格的加工程序,在中国,统一被称作“绿色食品”,它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加工生产,经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专门标识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

  早在2013年,国家质检总局网站上发布了提醒文章,“纯天然”、“纯绿色”“无污染”纯属商家制造,没有任何检验和认证支持,对于食品安全无实质意义。文章认为,自然环境下生长的食品可能对人体更有害。许多天然植物本身就具有一定毒性,如我国很多种类的森林蘑菇、野菜、中药材的毒性都不小。“纯天然的就是健康的”这种认识观念是错误的。专家指出,“零添加剂的食品未必就是纯天然食品”,不含食品添加剂只是指制造环节没有添加添加剂,但是并不代表在食品原料生产环节是安全的,没有受到污染。

  绿色食品实际上是指“无公害食品”,也就是无污染、无毒害、安全优质的食品。无公害食品分为AA级和A级两种,其主要区别是:在生产过程中,AA级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和人工合成激素;A级则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农药、化肥和合成激素。有机食品也是绿色食品的一种,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即在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不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纯天然食品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食品,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控制标准。有些“天然”的产品由于在受污染的地方生长,也不是健康的食品。

  美国“纯天然”是一个弥天大谎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美国。“天然食品”这个概念,是一场历时半个世纪,却被人们忽略了的巨大营销骗局。1960年的美国,随着农药DDT被测出有毒,一些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也被检测有患癌风险,民众立刻陷入了非常严重的食品恐慌。

  而就在此时,出现了一个想搞大新闻的人,他利用了民众的恐慌情绪把美国带入了一场混乱的“天然食品”热潮,这个人的名字叫做J.I.罗代尔。

  1950年的美国是农药和食品添加剂的黄金时代,尤其是DDT的出现让民众普遍相信:农药喷得越多,害虫就越少,农作物就越干净,这听起来荒谬的结论,在当时深入人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在当时降低了各类农药和添加剂进入市场的门槛,还差点通过了一项法案:新诞生的农药和添加剂可以不用经过FDA审查,而是食品商自己审查后就可以上市了,美国从上到下对农药和添加剂感到非常放心。

  到了1958年,事情开始变得奇怪,就在感恩节即将到来的那几天,美国福利部长突然宣布:在蔓越莓中发现了致癌的除草剂的痕迹。于是,感恩节必备的蔓越莓酱在那一年从美国人的餐桌上消失了。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一年之后,科研机构宣布:美国使用量最大的食用色素,在老鼠身上诱发了癌症,这让民众对农药和食品添加剂产生了更大的怀疑,而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1962年,民众最信赖的DDT农药竟然被查出含有剧毒。从那一刻起,所有美国人就像被扼住了喉咙,产生了发自心底的恐慌。

  就在这时,一个狡猾的男人出现了,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J.I.罗代尔。首先,他是一家杂志社的老板,农药事件爆发以后,他开始在杂志上刊登一个叫做“罕萨部落”的故事,大致的意思是:在遥远的喜马拉雅山脚下生活着一群健康的原始人,他们远离尘嚣从未见过巧克力和鲑鱼罐头,但是身体却异常强壮身高超过2米,而且异常长寿。部落的老人中,70%超过90岁,百岁老人也不鲜见,最长寿的甚至能活到140岁。

  而这一切全都是是因为他们祖祖辈辈只吃不打农药不含添加剂的“天然食品”。事实上,罗代尔从未去过罕萨山谷,也从未遇见过一个罕萨人,整个故事都是他道听途说刻意杜撰的。但是这个看起来无懈可击的故事,在食品恐慌的大背景下瞬间就火了。

  主流媒体没有确认事实就纷纷转载了起来,美国最主流的杂志——《科学美国人》、《国家地理》和《今日营养学》也犯了错误,帮罗代尔宣传了一把,一个隐藏在重峦叠嶂下的长寿奥秘,让美国民众全都信以为真开始四处寻找“天然食品”。

  更危险的是,这个故事给了他们一个否定科学的刺激体验,美国国内出现了反科学的苗头。看到大新闻就这样搞了起来,罗代尔很欣慰。他开始给这个从一开始就错误百出的故事继续添油加醋,他声称吃纯天然的肉桂和蜂蜜可以治疗小儿麻痹症,在现在看来完全是一派胡言。

  但当时的美国民众就是买账,天然食品的热潮甚至蔓延到了文学领域。歌颂罕萨部落的书籍开始在书店里大量出现:《罕萨:天堂历险记》(1960年)、《罕萨:喜马拉雅的香格里拉》(1962年)、《长寿与幸福的罕萨健康秘密》(1964年)、《罕萨:世界上最健康、在世最年长者的秘密》(1968年)、《罕萨:够用就好的国度》(1974年),美国著名营养学家阿德尔•戴维斯谴责白面包、糖和其他"精致"食物的书,在美国卖了1000多万本,“罕萨”超高的影响力开始在美国民众中间形成一场“天然食品”的狂潮。

  到了1960年代末,美国几乎每一个城市的大学城都有长头发、戴念珠、穿凉鞋的人在开店卖“有机食品”,超市中也出现了在售卖的“天然食品”,这些食品通常被摆在最不显眼的地方,却永远被抢购一空。

  深受有机食品热潮的影响到1969年,接受调查的美国人中有接近60%认为,即使小心谨慎地使用农业化学品,也仍将威胁他们的健康。

  然而随着“罕萨概念”越来越火,开始有人去实地考察一探究竟。而真实的情况让人触目惊心,一位美国地质学家亲身前往罕萨山谷在那里设立了一间小医务室,瞬间就被患者淹没了。疟疾、痢疾、沙眼以及寄生虫类的疾病盛行,其中许多人长途跋涉而来,在医务室外排队的人数一度超过5000人。这位地质学家发现,每年春天,整个罕萨部落都断了粮,直到大麦第一次收获之前都要面临饥荒。

  罕萨部落居民,一位英国医生芭芭拉•蒙斯也去了罕萨山谷,告诉人们:“罕萨人拥有神秘的疾病免疫力不是真的。”她在那里治疗了大量的疾患,包括数百例痢疾和426例甲状腺肿大。至于非同寻常的长寿,她指出,因为99%的人口是文盲,罕萨人因此没有出生记录,因此对于自己出生的日期一无所知。日本京都大学也曾派出一个小组前往罕萨,罕萨部落的酋长告诉他们,“今年罕萨有三到四百名男孩死于百日咳,我手下90%的人有寄生虫。其中许多人有眼部疾病、甲状腺肿大、肝脓肿。”而对于这些铁定的事实美国民众充耳不闻,罕萨部落长寿的故事已经在他们脑海中根深蒂固。

  罗代尔继续煽风点火,声称自己从来不吃深加工的食品。而且无论如何,他最少能活到100岁。

  然而最讽刺的事情在这个时候发生了,1972年7月,被捧为有机食品专家的他,受邀到当时最著名的深夜脱口秀“迪克•卡维特秀”接受采访,在演出的时候心脏病发作当场就死了。

  但是“天然食品”的热潮却没有因为他的死而有丝毫降温。到了1970年代,食品生产商开始胆大妄为,从薯片和早餐麦片到黄油和啤酒,全都打上“天然的”、“来自大自然”以及“自然谷”的标签。很多产品自称“无添加剂”,但不说明添加剂的意思是什么。

  1972年,一项对食品广告的研究显示,被宣传为“天然”的食品占比已经超过四分之一。

  罗代尔死后,这个以反科学为信条的媒体作风逐渐收敛,但仍然朝正统医学的饮食建议胡乱开火,逐渐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媒体帝国。2003年,罗代尔出版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饮食与健康文学出版商。到了2008年,罗代尔已经是美国最大的独立出版商,这个曾经撒下弥天大谎的媒体现在每年从民众口袋里赚走10亿美元。

  几十年过去了,时至今日,美国市场上标注“天然”字样的食品每年的销售额已经高达220亿美元,但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却从未对产品标签上的“天然”一词作出明确定义和规范。

  “FDA混淆了天然食品的概念”对“天然食品”的审查和管理更是一片空白,法新社对美国食品市场中产品标签上的“天然”标识作了调研,发现“天然”不过是个没有明确定义的广告用语而已。

  在我国,对于“天然食品”也没有一个严格的控制标准,那些不打农药、不含添加剂的食品诚然比普通食品更干净,但是问题在于“天然食品”的标签遭到了滥用,也就是说市面上的“天然食品”不一定无污染、安全、优质、有营养,“纯天然食品”只是商家制造的营销噱头,未经过任何检验和认证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因此,当我们看到被商家标榜为“纯天然”的食品时我们要知道它其实和普通食品无异,我们因此没必要花费更高的价钱去买所谓的“纯天然”食品。

  “绿色产品”有确定的标准认证标识体系

  2016年12月7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

  由于我国涉及绿色的相关产品标准、认证和标识由多个部门分头设立,存在管理分散、绿色产品概念不清、标准不统一、认证和标识种类繁多、社会认知及采信程度偏低等问题,加大了制度性交易成本。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完善对绿色产品研发生产、运输配送、购买使用的财税金融支持和政府采购等政策。”2016年1月,中央改革办向质检总局正式下达《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6年工作要点任务书》,要求制定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整合方案。

  《意见》全面确立绿色产品基本概念和属性。通过整合建立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将统筹考虑产品资源、能源、环境、品质等属性,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指标统合原有针对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设立的评价指标,解决产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节能环保等要求存在矛盾、对高品质追求关注不足等问题,从根本上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意见》在充分考虑政府和市场对绿色产品体系需求的基础上,从现有技术能力、实施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统筹兼顾、市场导向、继承创新、共建共享、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按照统一目录、统一标准、统一评价、统一标识的方针,到2020年初步建立系统科学、开放融合、指标先进、权威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实现一类产品、一个标准、一个清单、一次认证、一个标识。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