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多商家投诉拼多多:涉嫌无照经营 怂恿商家刷单

2016-10-12            点击:

  多商家投诉“拼多多”:涉嫌“无照经营” 怂恿商家刷单

  【环球网 记者 陈进】标榜“2016年最佳创新社交购物APP”的电商平台“拼多多”近期遭遇信任危机。10月9日,有多位进驻该平台的商家向环球网财经记者反映称,他们在“拼多多商城”的账户被冻结,货款无法结算提取,另有部分商户反映称货款被强行扣押,或者被当做保证金作了扣押。

  这家成立仅一年多的第三方社交电商平台今年7月份刚刚完成B轮1.1亿美金融资。在腾讯应用宝公布的“星APP榜”五月综合榜单中,拼多多力压唯品会和手机淘宝成为当月女性最喜欢的电商应用。

  然而尴尬的是,拼多多近期被爆多起商家纠纷,还屡屡因为质量、物流以及客服问题登上各大投诉网站和社交网站的投诉榜。

  据环球网财经记者独家获悉的一份“拼多多的灰暗”申诉书显示,毫无征兆的前提下,6月13日开始,多个商家拼多多账户里的货款被平台以上浮保证金的名义进行了扣压,另有数十家商家也被平台以“刷单套券”名义冻结账户,无法正常交易。根据初步统计,事件涉及商家已超过200家,涉及货款金额超过1.4亿元。

  据悉,包括上述投诉“拼多多的灰暗”的商家在内的数十位商家已分别向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工商局及12315反映此事。

  环球网财经记者试图就上述问题采访“拼多多”,但其官网提供的人工客服称,只受理售后客服,“质量投诉”和“商家投诉”不归其办理,“记者可以拨打维权电话投诉”,但其对维权电话并不知晓。

  环球网财经记者再次拨打平台客服电话,其质量投诉并未转接人工,只是提示消费者与商家直接联系。但据记者采访多位商家得知,任何质量等问题的投诉售后均由“拼多多商城”代理。

  被曝多起质量问题 拼多多遭遇信任危机

  公开资料显示,“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9月,是一家“专注于C2B拼团的第三方社交电商平台”。该平台口号是拼团,“用户通过发起和朋友、家人、邻居等的拼团,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拼团购买优质商品。”

  多位入驻商家向环球网财经记者反映,“拼多多”存在着多条“霸王条款”,除了随意上浮保证金外,商家入驻不审核产品质量、扣押商户可提现货款(非保证金)、怂恿商家刷单等多个电商网站命门问题也被持续曝光。

  “‘拼多多’只要你价格够低,就让你上活动,先卖了再说。”一位商家告诉记者,“前期店铺要入住平台根本不审核产品质量,后期看你账户资金多了之后,就以销售假货的名义冻结账户,用刷单套券等种种理由扣除货款。”

  北京市易行律师事务所律师罗娟告诉记者,以商家售假的名义扣款是否合理要看双方的合同约定,但如果是“随意扣款”,商家完全可以去法院起诉“拼多多”。

  事实也证明,前期入驻不需审核的做法也直接造成了该平台所售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环球网财经记者梳理发现,微博、天涯、豆瓣等稍具规模的社交网站上,投诉拼多多产品质量差的帖子不在少数。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电商维权平台曝光,多名商家投诉“拼多多”不退保证金、无退店渠道,此前,该平台还多次报道消费者投诉“拼多多”商品质量差、发货迟缓、疑似售假、售后服务差等问题。

  武汉在读大学生小李此前通过“拼多多”购买了的一箱水果,到货后,发霉腐烂超过九成,“还没打开包装就闻到臭味了,直接全扔了。”小李告知环球网财经记者,“‘拼多多’页面上也没相关质量提示,找客服,也是让我们自己跟商家理赔,找商家也没有回应。”

  环球网财经记者梳理发现,这家靠水果拼团起家的平台,水果订单腐烂和物流迟缓的投诉最多。一位消费者在维权平台投诉称,今年3月份通过拼多多团购的火龙果全部发霉腐烂,物流更是长达9天。“联系商家根本无人回应,联系‘拼多多’客服,也让我自己与商家协商解决。”该消费者称,“该网站服务差,推诿拖延且涉嫌故意欺诈消费者,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一众商家向环球网记者反映称,只是因为在“拼多多”商家群中询问了一句账户冻结原因便立马被踢出群。仅据记者统计,因询问冻结和扣款原因被提出群的商家远已超过200家。

  据环球网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拼多多”商家及消费者反映,该平台的售后速度之慢,在整个国内电商圈也属罕见。一位已多次维权并已起诉过‘拼多多’的商家表示,‘拼多多’的售后等任何问题均由平台代商家处理,“有时候我们商家都要帮助消费者催促平台加快售后速度,涉及到我个人的一单退款,在经过长达一个月的周期后,仍未给消费者退款。“该商家说。

  拼多多商城涉嫌怂恿商户刷单

  刷单一直是国内电商行业甩之不去的“阴影”。巨额利益驱使,刷单也成为了这个行业的“潜规则”之一。伴随着近年来网购的井喷式发展,刷单渐成地下产业链,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规模较大的“刷单军团”人数在万人以上。

  多家曾被曝光过刷单的电商平台辩称,刷单是商家个人行为,与平台无关。然而这种说法实在难令人信服。

  在接受环球网财经采访时,入驻“拼多多”的一个海淘商家称,该平台也存在大量的刷单行为。多位商家提供的证据表明,“拼多多”工作人员怂恿甚至要求各商家进行刷单。

  一份“拼多多”商家提供的社交软件截图显示,该平台工作人员明确要求该商家随便找店里的五款产品,帮助该工作人员进行5万的业绩刷单。而更加令一众商家不能接受和愤怒的是,主动怂恿商家进行刷单的“拼多多”,在随后的几个月中,陆续以“商家存在刷单”的名义扣押货款。

  “拼多多”一位工作人员明确要求商家帮其刷单

  一位入住“拼多多“的美妆业商家告诉环球网财经记者,该平台甚至扣押了自己帮其刷单的所得金额。

  另有一位海淘商家称,10月7、8、9日连续接到了了“拼多多“的系统信,称自己在9月份存在通过虚假交易和关联交易等方式套取平台红包、优惠券和补贴的行为(简称刷单套券),“拼多多”依据双方签署的《拼多多平台合作协议》及平台发布的规则,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没有任何通知,冻结的当天有55个订单,平台在当天我全部发货后才冻结了账户。”该海淘商家告诉环球网财经记者。

  就刷单问题,环球网财经记者采访了多位“拼多多”商家,他们均表示,刷单套券行为确实大量存在,但都是在平台默认甚至是怂恿的情况下进行的。

  另一份记者拿到的截图材料显示,“拼多多”员工明确要求商家将当天促销活动的商品业绩从不到7000,刷到至少8000,“你想去首页,销售额至少8000,自己快去想办法,不然下次想上活动就难啦,”一位平台员工这样告诉入驻商家。。

  无支付牌照 拼多多涉嫌“无照经营”

  直至9月底,美团—大众点评才通过全资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钱袋宝”拿到渴望已久的支付牌照。在此前,因为“无照经营”,美团遭到律师的实名举报。

  业内人士分析称,“拼多多商城”也存在类似问题。

商家投诉称,“拼多多”涉嫌“无照经营”并冻结货款

商家投诉称,“拼多多”涉嫌“无照经营”并冻结货款  环球网记者体验了“拼多多商城”的支付环节后发现,共有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QQ钱包三种方式,其中微信支付被置于最上方的位置。接受环球网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金融从业者表示,“拼多多”的做法类似于未拿到支付牌照前美团网的做法,涉嫌非法经营。

  “用户在‘拼多多’微信公众平台或者APP上购买的商家产品必须先将费用支付给‘拼多多’,支付成功后,‘拼多多’作为平台服务商,提供发货信息给商家发货,在用户确认收货或者15天自动收货期过后,将款项支付给商家。”一商家告诉记者,“从用户支付,到平台支付给商家,至少7个工作日,而这个前提还是商家主动账户提现,否则‘拼多多’才不会给商家打款。这一切,‘拼多多’都是在没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前提下进行的。”

  一位要求匿名的金融业人士表示,平台电商多采用双户头,一个开设在第三方托管平台,另一个则是自有账户,这是行业内流行的一种规避检查的手段。该业内人士告诉环球网财经记者,如果买家的资金通过‘拼多多’的账户之后到了商家,而且其间在‘拼多多’的账户上有一定时间的滞留,那该平台其实就涉嫌开展了支付业务,“这种业务就应该按照监管的一致性原则去申请支付牌照,不应该无照经营。”该业内人士称。

  也正是因为未引入第三方支付,“拼多多”才能够随意扣压商家的货款。投诉无门的拼多多商家纷纷在社交软件留言称,数百商家被平台冻结账户,且被平台以售假、套券等手段罚款(根据商家说法,入驻平台时并未有任何审核过程,且刷单、优惠券等大多是在“拼多多”怂恿下进行的)。环球网财经记者获悉,入驻该平台的大多为中小商家,对于“拼多多”冗长且经常变化的合作协议也没有明确的辨别能力。并且,有为数不少的商家是借钱或贷款等方式筹措的开店及货款资金,有的店主还是残疾人,此次账户及货款被冻结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生活困难。

  另据公开资料,现在的“拼多多商城”是由原本的电商平台“拼多多”和“拼好货”9月份合并而来。“拼好货”主营业务为水果生鲜,走C2B模式,团队脱胎于乐其电商代运营团队,“拼多多”定位的是商家入驻型平台,涵盖了家居生活、箱包服饰及食品等多个品类。媒体报道称,两家平台因业务形式相似且有相同的投资方高榕资本而走向合并。

  据公开信息称,合并后“拼多多”从寻梦游戏独立出来并入“拼好货”,两个品牌将保持独立性,原“拼好货”CEO黄铮将担任新公司的董事长兼CEO。

  据电商在线报道称,两家电商平台背后的联系其实更为紧密。据工商登记信息,“拼好货”和“拼多多”两家企业自成立之初,企业法人同为孙沁,黄峥在“拼好货”和“拼多多”中分别担任董事和监事角色。合并之前,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拼多多”的股东存在,两家企业的股权信息未对外公布,所谓的从“寻梦游戏独立出来”所指为何尚待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商城号称被中国移动电子商会评为“2016年最佳创新社交购物APP”,环球网财经记者查阅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及民政部“全国社会组织查询系统”,但并未找到“中国移动电子商会”的任何相关资料。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