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山东泗水粉条业乱象:原料使用违禁品 无证生产脏乱差

2015-12-16 11:09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姚小康 记者 刘畅    点击:

  山东泗水是全国有名的粉皮、粉条生产基地,“泗水粉条”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当地食品饮料“百亿产业”中的重要一环。

  但记者调查发现,当地粉条产业的质量安全状况不容乐观。除生产环境脏乱差外,一些小作坊、小企业无证生产,还存在以次充好、添加色素、使用硫黄,甚至生产原料发霉等国家明令禁止的问题。业界资深人士认为,“监管失灵”导致泗水本可以做大做强的传统产业乱象丛生。

  淀粉池里漂垃圾原料桶内落满苍蝇

\

淀粉生产车间的工人

  “泗水的粉条简直不能吃了,太脏太乱了!”11月初,在接到多位消费者投诉后,记者前往“中国优质地瓜之乡”济宁市泗水县进行了走访调查。

\

发霉的粉皮原料淀粉

  泗水杨柳镇号称全国最大的地瓜种植及淀粉加工基地,也是泗水粉条的主要出产地。据当地业内资深人士介绍,这里聚集了30家左右大大小小的粉条、粉皮企业与作坊。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尽管生产的是入口的食品,但这些企业与作坊的生产环境让人触目惊心。

\

用硫磺熏淀粉

  在杨柳镇琴柏村的一家粉皮加工作坊,记者刚靠近就闻到一股粪便的臭味,在仔细查看后,记者注意到,一家养猪场距粉皮作坊仅有约50米。而在粉皮作坊紧挨着仓库的地方,是一个厕所。

\

染粉皮的亮兰

  记者接着前往杨柳镇朱家村,一个粉皮加工作坊也紧挨着养殖场,记者进去后发现,淀粉净化池里漂浮着许多垃圾袋,池水早已发黑,散发着浓浓的酸臭味儿。更令人吃惊的是,朱姓老板在其中一个淀粉净化池里养起了鸡和兔子,池子里全是动物的粪便,肮脏不堪。

  调查过程中,记者在杨柳镇孔家村王文国的粉皮作坊时,正好赶上工人装卸淀粉,记者观察发现,工人并没有穿干净的工作服,拿起平常用的铁锨就开始铲装,甚至连鞋都不换就在淀粉池里上随意走动,据王文国介绍,其粉皮市场主要在“济南、临沂,北京。”

  记者走访当地多个村子的多家粉皮加工作坊,发现大都存在类似问题。事实上,不仅是小作坊,一些有手续的企业卫生状况也令人难以心安。

  在该镇亿金机械有限公司不但生产粉皮机也生产粉皮,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来到该公司院内,一股坏红薯的味道便迎面扑来。粉皮生产车间和机械加工车间共用一室,虽然已是11月,但生产线旁边用来装淀粉原料的容器里却落满了苍蝇。

  在亿金机械有限公司隔壁的鑫鼎食品有限公司的车间情况如出一辙,旁边的下脚料污秽不堪,也落满了苍蝇。放置木薯粉、番薯粉以及地瓜粉的仓库外,淀粉净化池里散发着浓重的臭味,池里的水已经发黑,上面还漂浮着一些膜状的污物。

\

生产车间的淀粉

  问及粉条的销路,其经理王伟介绍:“这附近都有,南方(主要销往)安徽、江苏。”

  前往恒昌食品有限公司调查当天,恰逢下雨,记者注意到,恒昌加工出来的粉条在露天晒场上淋雨。当被问到,长时间和雨水接触是否会使粉条菌落超标时,负责人孔鑫竟不在意地表示,“雨淋没事,(粉条)干得慢点。”而在其黑暗、潮湿的生产车间,记者还发现,工人们进出均不换鞋子,在来回走动中不时将脏水带入原料中。

  据恒昌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粉皮主要销往江南一带,包括上海、重庆、武汉、苏州、杭州、嘉兴等地,其中,杭州“解决”的比较多一些;北方则主要销往济南和胶东半岛。

  “这些企业和作坊,卫生安全意识普遍比较淡漠。”当地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

  发霉淀粉照常使用廉价淀粉充当红薯粉

  虽然泗水粉条大都宣称采用当地优质地瓜(红薯、甘薯)淀粉加工制成,不过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是,当地的不少企业生产的粉皮、粉条的价格竟然低于成本。

  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斤6两鲜红薯淀粉(沉淀池里捞出来的淀粉)出一斤粉皮,水分少点的鲜红薯粉每斤1.7的元,按照加工费1.3元计算,生产一斤纯红薯粉皮的成本至少需要4.02元;而一斤红薯淀粉出6两粉条,以此计算,生产一斤纯红薯粉条加上包装和电费以及水费和工人的工资成本价近4元一斤。

  而在恒昌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孔鑫告诉记者,其100%红薯淀粉加工出的“纯红薯粉条”7600元一吨,合3.8元每斤。

  实际上,在恒昌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现场看到,工人将玉米淀粉混入红薯淀粉原料中。

  谈及此事,孔鑫尴尬地解释:这批粉条“是对外代工的(产品)。”

  记者又前往天源食品有限公司调查情况,经理王跃对记者表示,其纯红薯粉条7500元一吨,比恒昌食品有限公司给出的价格还要低。可是,在天源食品公司生产车间里记者发现了大量的木薯粉和马铃薯粉。

  虽然王跃坚称:“这边一般做纯地瓜的。”但他却向记者透露:“可以给你定做,什么价位都有。”

  知情者告诉记者:所谓“定做”,就是生产木薯粉和红薯粉混杂的粉条。

  “都知道红薯粉条好,”一位在淀粉行业浸润20年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但往红薯淀粉中掺加木薯淀粉、玉米淀粉可谓“红薯粉条”

  公开的秘密。据他透露,红薯淀粉6000多元一吨,木薯淀粉才3000多元一吨,玉米淀粉则只有两千四五(一吨)。“大厂主要掺木薯(淀粉),下面这些散户都掺玉米(淀粉),一般加10%到15%左右。有的在买(红薯)淀粉的时候,人家打淀粉的都已经掺(木薯淀粉)了。”

  他分析,木薯淀粉“受宠”的原因还在于:“除了价格便宜,木薯淀粉还可以提高粉皮、粉条的黏度,使粉皮发亮。”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降低成本,原料掺加木薯淀粉、玉米淀粉“以次充好”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更有甚者,发霉的淀粉都照常使用。

 \

淀粉池

 

  在郝家村“嘉华”粉皮加工作坊,其生产的粉皮明显能闻出一股坏红薯味儿,当走进其存放淀粉的仓库,味道更加浓烈。记者走近细致观察,发现已凝成块的淀粉表面,滋生了大量的绿色霉变。“我们做的粉皮,全部用这个粉子。”作坊的老板娘毫不避讳地说,当记者问这淀粉为什么颜色变了,老板娘告诉记者,可能是“硫黄熏”导致的。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像这种淀粉发霉的情况并非个例,原因是一些加工作坊仍采用较为原始的“吊坨子”技术:“吊坨子就是用个方布,将粉子放进去,吊起来筛筛晃晃,把水控出去,到时候好用。”而用该方法“吊”出来的淀粉往往会成坨,“坨子”里面的淀粉不易干燥,时间长了,很容易发霉。

  违规添加“亮蓝”色素使用硫黄

  更让人揪心的是,记者调查走访中还发现了国家明令禁止的情况,如违规添加亮蓝染色,违规使用硫黄熏。

  在杨柳镇琴柏村的一家粉皮作坊,其生产的粉皮颜色明显发青、发亮,老板张某告诉记者,其在淀粉中添加了亮蓝。据悉,每加工三四百斤淀粉,张某就要放一瓶盖的亮蓝。

  公开资料显示,亮蓝属于人工合成色素,为水溶性非偶氮类着色剂。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规定,亮蓝、柠檬黄、胭脂红等色素均不能添加于淀粉内产品中。

  在朱家村的一家粉皮作坊,老板朱某的妻子自诩:“(杨柳镇)90%(的粉皮厂)都是孬的,就一家好的就是俺。”

  不过这家“最好的”粉皮加工店,在记者追问下,也承认在淀粉中添加亮蓝。“干淀粉做的(粉皮)发红,只要(粉皮)发红俺就放点(亮蓝)。发红(的粉皮)市场不好卖。”老板朱某解释。

  记者走访杨柳镇多家粉皮、粉条加工作坊和企业发现,在淀粉中添加亮蓝的情况,并不在少数。

  调查过程中,记者进入孔家村一家粉皮加工作坊,其仓库中的几口用塑料布密封的大缸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记者刚掀开塑料布,就被一股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呛得连声咳嗽。记者注意到,每一口大缸里都有一个小碗,碗中放着一些淡黄色的固体,其中一些固体已经发黑。老板刘志学的妻子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点的磺”。

  所谓“点磺”,据介绍,就是在碗里放入硫黄,用点燃的木炭加热后熏淀粉。“用磺熏过的淀粉颜色好,更好卖。”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点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粉皮、粉条的销量。

  在郝家村“嘉华”粉皮加工作坊,老板娘也坦言,用硫黄熏淀粉是惯常做法。

  我国食品卫生标准明确规定,在粉条的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硫黄等工业用化学品,因为它不仅对人的上呼吸道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且硫黄里含有的铅、砷等重金属,会对人的肝脏、肾脏造成破坏。

  事实上,当事者对“点磺”违规心知肚明,当刘志学的妻子被问到对方是否了解相关规定时,她表示:“查,不让用。”

  记者又走访孔家村、郭家铺的其他几家粉皮加工作坊发现,均存在类似问题。其日产量几百斤到数千斤不等,主要销往济南、临沂、邹城、巨野等地。

  无证生产大行其道

  记者了解到,泗水县杨柳镇有做粉条加工的悠久历史。

  “早在40多年前,这边就做粉条了,当时都是做点自己吃,吃不完就去集市上卖。”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以前自然的纯粉皮根本就没有现在这样的颜色,按照以前的工艺,淀粉里面多少含有一些灰分之类的东西,由于空气的氧化作用,吊出来的粉皮是黄的,好一点的稍微发暗,黑不溜秋的。”

  据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泗水县的淀粉加工及制品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90年代,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泗水粉皮和粉条也由“黑不溜秋”变得晶莹透亮,有“素鱼翅”之美誉。此后,泗水粉条业一直备受当地政府重视,包括其在内的食品饮料产业列入当地的“百亿产业”发展目标。

  问题是,时至今日,泗水县本应做强的粉皮、粉条产业何以乱象频出?

  “监管可以说是失灵了。”当地业内一位知情人士叹息。

  在杨柳镇朱家村上述粉条生产作坊,记者就其产品包装上的生产许可证,询问详细情况,不料老板朱某直言:“生产许可证我没有。”

  “包装上写着呢。”记者提示。

  “是写着呢,但没有!”朱某回答。

  当被问到为何不办生产许可证时,朱某表示:“不好办,得(花)十多万(元),生产粉皮(其实)没人管,我用的他们(其他企业)的,代销就行。”详细询问之下记者才知道,生产粉皮的朱某注册的竟然是销售公司。

  “吊(加工)粉皮的,有公司的很少,一般的包装,在济宁这边都销了。”朱某坦言,无证生产的粉皮流向市场乃至外省靠造假,“造假啊,办的QS号都是假的,自己编个号,自己再装箱,没人查。”

  有负责运输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问题粉条大都通过滕县流向了市场,“那边市场大,没人查。”

  这种造假甚至还颇富“想象力”。

  在杨柳镇琴柏村张某的粉皮加工作坊,其产品外包装上写的地址为“琴柏村开发区”。附近的村民大笑着给记者指出了问题:“他这个才厉害咧,琴柏村开发区,他村都(升级)成开发区了。”

  “(无证生产粉皮)没人管,自己吊点粉皮,扎上两个箱子,就能卖。”知情者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搭个棚子印一些包装箱子就可以生产。

  泗水食药监局:“没必要给你介绍这些事”

  11月18日,记者就调查了解到的相关情况前往泗水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一步核实。不过泗水食药局一杨姓领导称,“具体做业务的都在搞安全生产培训。”

  “你是负责哪一块业务,领导?”记者问。

  “你不用问我负责哪一块的,我也没有必要给你介绍这些事。我们都不了解这些情况,我们也没法答复你,答复你也不一定是真实情况。”杨姓负责人表示。

标 签: 泗水假粉条    泗水粉条造假    

相关新闻: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5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