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柴米油盐的日子里,有时愿望很简单,就希望舌尖上的每一天都是安全的,家人都能吃的健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即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很多热点问题被消费者寄予厚望。近日,北京消协依托消费者网发布最新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9.49%的消费者最关心“食品安全全程追溯” 问题,排在第一位。对于维权难,消费者认为当前食品消费维权主要有“三难”:选择取证难、选择检测难、选择责任认定难。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包华、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胡钢参与了节目的讨论。
经济之声:对于这“三难”,胡钢律师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胡钢: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司法和执法方面确实存在刚才提到的举证难、鉴定难、责任认定难的问题,我们很欣喜的看到各方面也在做一些努力,比如说过去一两年最高法院对于食品安全也公布了一些案例,强调更多的如果是我们消费者初步证明存在损害,那么相应的责任恐怕就要转移到生产者或者是销售者,你要去证明你生产的或者销售的食品是无毒、无害的,符合标准,并且不会给消费者造成隐性的或者永久性的损害。这种举证责任倒置的制度能够贯彻始终的话,我相信类似的这些困难都能够迎刃而解。
经济之声:这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出现问题后,罚款的金额最高达到30倍货值,累计三次以上被罚款、警告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就会面临停业停产乃至吊销许可证。加大对不法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消费者也有自己的看法,有超过七成消费者认为加大违法成本,可形成有效震慑;另外,有两成多消费者对该条款的落实表示担忧。这么严厉的处罚力度能不能落到实处?
包华:其实这个落实最终要涉及到的是消费者能不能通过日常生活消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触发这样的一个处罚机制。如果有这样的一个案例出现,我相信大家对于法律本身的信心就会增强。
胡钢:确实刚才包华提到的处罚机制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要有一个应该联动机制,比如说某个消费者发现一个商品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那么他可能会向消协或者是食药监管相关部门举报,也可能会到法院提起诉讼等等。首先这种个体消费者的投诉也好、诉讼也好,是否能够直接引发执法机构大面积的执法行动是关键。如果有经营者一下子赚了10个亿,结果他只是在某个案子里对某个消费者赔了10万,那他一点不会在乎,所以这种联动机制非常重要。再比如说省级以上的消费者协会,它提起的公益性诉讼,可以使不法的经营者不仅要承担对个体的民事责任,还要承担一揽子的集团诉讼的巨额惩罚性赔偿责任,还要承担数倍的行政赔偿责任,当然如果触犯刑事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只有多个渠道大家一起来,才能发挥法律的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