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始,《中国质量万里行》对北京的桶装水市场进行走访调查,结果触目惊心,这个看似规范的行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配送水站资质不全,存储卫生条件恶劣,真假掺杂出售;制售假水的水厂难以禁绝,几乎是业内常态;厂家无所作为,放任假水流通等。
北京桶装饮用水协会常务副会长袁军近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桶装水行业要健康发展,企业提高责任意识是关键。同时他提出,在目前市场几经治理假水仍然存在的现实面前,只能是遵循“消费者不买——商家不卖——厂家不制”的逻辑。
全国桶装水合格率70%以上“
从近几年的桶装水产品质量抽查看,桶装水的质量是不错的。北京市桶装水合格率在90%~95%,全国桶装水合格率70%以上,从总体上看,桶装水市场正在向良性发展。”袁军说。
据袁军介绍,以北京为例,在2007年以前,是桶装水的发展期,企业为争夺客户、抢占市场,不惜牺牲质量和信誉,来降低成本和价位迎合市场需求。
从2007年后,北京市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加大了对桶装水市场的管理力度,同时企业也意识到了市场的饱和,开始了质量和服务竞争,产品质量逐步提升。
到2010年,桶装水产品的质量稳定后,企业间开始了规模化竞争,企业规模由小变大、产量由少增多。
小型化:桶装水的二次革命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桶装水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产品质量,向饮用安全转变。
由于饮水机是利用大气压力的原理进行工作,在取水时,有多少水流出就会有等量的空气进入到桶内,于是桶内便成了细菌的温床。因此,原本合格的桶装水中微生物也就能够不断繁殖,从而导致水体污染。
为避免发生二次污染,现在已经有很多品牌推出小包装的桶装水,从之前的18.9升/桶,缩小到11.2升/桶。如此一来,就大大缩短了桶装水的饮用时间,避开细菌繁殖高峰期的到来。
此前,由于一些厂家没有小桶装水的灌装线,小桶灌装基本上是靠人工完成,加大了人工成本,造成大桶小桶桶装水价位持平的情况。
而自2013年起,这一状况得到改善,目前已经有馨康乐、景田、阳光雨露3家企业购置了全新的小桶全自动灌装生产线,小桶桶装水的灌装成本降低,饮用安全系数提高。
一些企业默认假水存在
尽管桶装水行业正在蜕变,但各种各样的问题仍然层出不穷。不知道从何时起,假桶装水也突然成了令人心忧的一大话题,走进了消费者的生活。
而对于目前桶装水市场鱼龙混杂的现状,各大水企并非毫不知情。各品牌厂商谈“假水”色变,唯恐公开说出自己的品牌有假,会导致消费者对自己的品牌失去信任,他们愿意“哑巴吃黄连”,也不愿意公开承认“假水”、公开打假。
加之部分水企产能过低,不能满足供应量,又怕丢掉市场,只能对违规出售假水的水站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放松了对水站资质的检查,并且默认了假水的存在。
据袁军介绍,在北京木樨园到大红门一带的服装城,娃哈哈的桶装水需求量最大,也是假货最多的,假水和真水的比例高达100:1。这些商户明知是假水,却依然购买的原因是:假水价格便宜。而企业对此,却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我曾经组织雀巢、娃哈哈、乐百氏等几家大企业到假水泛滥的‘重灾区’进行打假,但到最后,成了我带着这几家企业的人在做业务,而不是在清理市场。”说到企业对待市场上假水的态度,袁军无奈地说。
作为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秉持对消费者负责的原则,加大品牌和标识的保护和用途,加强对水站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在桶装水流通中堵塞漏洞,防止假水的泛滥。水企的不作为,恰从一个侧面助长了假桶装水的泛滥。长此以往,桶装水市场势必会造成毁灭性打击。
治理思路:不买-不卖-不制
对于桶装水行业的治理,袁军提出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不买-不卖-不制。意思是说,消费者不去购买假冒产品,销售者就没有市场售卖假冒产品,生产者就不会再生产假冒商品。
假水危害消费者的健康,也损害正规品牌的信誉。
消费者如何才能喝到放心的桶装水,恐怕还是要靠消费者自己多费心思。然而部分消费者对于自己喝到假水并不在意,正是这种无所谓的心态,给假桶装水市场铸就了温床。
所以说,打击假水,不仅关系到企业,也需要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