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消费者心中,判断白酒好坏的依据是色泽和黏稠度,“挂杯”效果越明显,酒的粘稠度也就越高,年份也就越久。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日前,深圳一位食品工程专业出身的秦先生向媒体爆料称,作为行业潜规则,添加塑化剂DBP能使低档酒摇身变成高档酒,让三年的白酒“酿”得如30年那样“好看好味”。
秦先生的爆料让不少网友惊呼可怕,并质疑:“市场上那么多年份酒,当年哪个企业这么有眼光?白酒总量十年翻番,但现在很多企业的销量何止翻番,不造假,怎么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呢?”还有人调侃:“一直以为自己是喝过些年份酒,最近才发现只是吃过些塑化剂而已。今天肝还没有变成塑料,真是幸运。”而微博认证为财经评论员的刘戈认为,尽管无法判定塑化剂和年份酒之间的关系,但凭借常识,所有的年份酒都是扯淡。“除非民间有个别遗落的,厂家手里根本不可能有长期的存货。”
塑化剂是塑料工业的传统叫法,稍稍严谨一点的应称为酯类。一部分酯可以侧连塑料的分子结构,有助于改善塑料的理化性质,如韧性等,所以新的塑料制品闻起来往往有很浓烈、很特殊的香气。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唐敏告诉记者,现代人追求最大享乐,白酒里原有的醇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香味无限的追求,而大部分有机化学反应过程极为缓慢,除了古代炼凡术等偶然发现的“化学实践”,中国人自古没有总结出化学理论。近现代化学理念,来自西方的化学演示和启示。正因如此,中国古人并不知道“窖”
与“香”之间的关系,最大的可能是把“香”的来源归功于“窖”,因“窖”而“香”,而不知道是因为酿制白酒里的杂质,如:有机酸,跟醇结合构成酯,而所谓的“窖香”就是酯香味,所以才有了把白酒分为“窖香”、“窖藏”等概念。
唐敏说,现在的白酒生产厂商很懂化学,再不可能用“窖藏”办法提升香味。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回报,最多快好省的办法就是:酒精或原酒+水+酯。这个“酯”其实就是塑化剂。有的地方还把“酯”取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陈化剂。
唐敏还表示,除了个别有大量酒窖能藏酒的厂家,其余所谓“10年陈酿”、“5年陈酿”,基本都是用食用酒精+水+酯来勾兑。以高速发展为标志的中国模式,哪里还有“X年陈酿”的生存空间?所以中国人喝酒,等于喝酒精或原酒+水+酯。但上海市酿酒专业协会秘书长吴建华认为,看上去厚一点的年份酒,并不意味着添加了塑化剂。
“刚刚酿出来的新酒和年份酒相比,确实在液体的醇厚度上有差异,因为储存时间长,年份酒有所挥发,会出现挂杯现象。”
“塑化剂不是食品添加剂,一旦人为添加在白酒中,就是违法犯罪行为,得不偿失。”吴建华坦言,从未听说和发现有白酒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塑化剂,“白酒盈利空间很大,毛利率可以达到70%、80%,一旦添加塑化剂被发现,整个企业都可能垮台,代价太大了,企业没必要冒险。”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也表示,白酒里的塑化剂是不可能、也不需要、也不应该人为添加。
“酒鬼酒事件的发生,从它的污染含量来看,还是一种迁移,可能在生产工艺中使用塑料的管道、容器、塑料膜等塑料材质的器具所导致。”
针对中酒协声明中提到的“高档白酒中塑化剂含量较高,低档白酒中含量较低”的说法,吴建华表示,这是因为高档酒以高度数酒为主,且多为年份酒,储存时间长了,自然塑化剂迁移量增加了。
厉曙光进一步解释称,高度酒里的塑化剂含量从理论上讲会比低度酒里的要多,酒精的脂溶性导致塑化剂的迁移。对于秦先生爆料的“塑化剂增稠,新酒变年份酒”,他也不认同,“塑化剂加入白酒后没有增稠的作用,这是个误解。”
对于塑化剂是否可以使新酒变“陈”,犹如“哥德巴赫猜想”,目前并没有一个定论。我们期待,行业主管单位及相关部门尽快统一发出一个科学、公正的声音,给公众一个明确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