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非正规的健康养生网以及普及疾病常识、治疗答疑的网站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以此为营销手段,以免费网络咨询为诱饵,找些真假难辨的所谓“医生”、“专家”当“托儿”忽悠病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身体一旦出现不适,第一时间不是去医院,而是在网络上寻医问药,这种被称为“网络问诊”的新型看病方式,不仅省去了排队挂号的时间,还不用看医生的脸色,网络问诊以其省时省力省钱的优势,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接受。
网络问诊渐受青睐
“医生,我家宝宝8个月大了,最近大便里总是有暗红色细丝状的物质,会是虫子吗?”
“有红色细丝状物,不一定是虫子,有可能是食物消化残渣,或肠出血,需要来我院做进一步诊断。”
上面这段对话不是出现在医院,而是出现在某网站的“育儿”栏目中。
近日,记者在各大门户网站中以“问诊”、“医生”等关键词搜索,出来的结果竟有百万条之多。其中,除了普及基本医药、健康知识外,最常见的便是网络问诊。小到感冒发烧,大到肿瘤癌症,患者在网络上通过简单的文字对话和图片向医生进行咨询。
年近60岁的田先生告诉记者,他习惯在网上咨询疾病,因为年纪大了,他和老伴身体都爱闹些小毛病,每次去医院看病都要排老长的队,后来他学会上网“求医问诊”,现在只要问题不太严重,他就会先上网问问。今年28岁的李女士说,她从怀孕开始到孩子11个月来,一直都很依赖网络,经常上网查些孕妇能吃啥,孩子发烧感冒怎么办之类的小知识。
“反正又不用花钱,也不用排队,只要不懂就搜索一下,很方便。”李女士说道。
据搜狐网一项“你是电子病人吗”的网络调查显示,在参与投票的1710人中,约60%的人表示在身体不适时,第一反应是上网查一查怎么回事。同时有52%的受访者喜欢从网上获取健康知识。更值得关注的是,当网上信息与医生诊断不同时,只有50%多的网友表示会相信医生。
#p#副标题#e#
网络问诊医托当道
但是,这样的问诊到底靠不靠谱?
网络背后“指点迷津”的医生、专家们,到底是何方神圣?带着这一系列疑问,记者对网络问诊展开了一番调查。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健康知识的询问外,网上问诊,最多的是以妇科病、人流、不孕、男科、骨科、泌尿或癫痫等疾病为主,再有就是肝病类的。因为许多人觉得这些问题比较私密,不好意思当面咨询医生,而网上问诊隐私性强,所以此类网站也特别多。而在网上给患者提供诊断服务的,大部分是一些医药网站、民营医院,有的甚至是不明身份的个人。在这些网站接受诊断甚至治疗,风险显而易见。
这些年,一些打着××研究院、××研究所却不具备相关专业资质的骗人机构,也在网上大张旗鼓以免费网络咨询为诱饵,找些真假难辨的所谓“医生”、“专家”当起“药托”或“医托”,吹嘘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奇效”以忽悠病人。不少患者刚开始只是冲着他们的免费咨询而去的,但在他们的不断游说和各种所谓的“优惠”诱惑之下,有时也会把握不住自己轻信上当。
对于网络问诊,北京的王先生有这么一番感悟:“有的时候,网上的医生很容易夸大病情。”王先生告诉记者,之前他鼻塞、头疼,咨询网上医生,医生却告诉他可能患有鼻窦炎、脑膜炎、病毒性脑炎之类的,然后推荐他去某家医院检查,而实际上就是感冒。因而,王先生认为网上问诊不靠谱。
“今后我再也不上网看病了。”回想起不久前网络问诊的遭遇,现居福建厦门的祁女士至今心有余悸。因为肚子痛,她上网咨询一位在线“专家”,并听从劝告去“专家”所在的医院做了检查。几项小检查就花了200多元,又说宫颈轻度糜烂、盆腔积液,另外还开出了900多元的药。
不仅如此,医生还忽悠说她病得很严重,需要做手术,手术费至少1000多元。祁女士回家后越想越不对劲,第二天重新到公立大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诊断说只是普通的炎症,用用药就可以了,根本用不着开刀。
根据祁女士的现身说法,记者随即上网百度了厦门一些医院,发现不少医院的宣传网页上都有名医问诊。记者在网络问诊时表示,手上有一处皮肤脱皮,立刻就被多家民营皮肤病医院的“在线医生”诊断为手癣,并警告记者如果不及时诊治可能会引发全身。这些在线医生,仅仅根据记者的简单描述,便判定病情,还对病人说一些危言耸听的话。
随后,记者与其中一家私营医院取得了联系,在与该医院一位刘姓医生在线交流时,刘医生表示,他们不仅是国家皮肤病重点诊疗基地,而且治疗手癣是他们医院的特色科室。
见记者犹豫不决,刘医生又立刻表示可以帮助安排权威专家接诊,而且连挂号费也可以减免,同时提醒记者,他们医院病人很多,这已是记者网上问诊后能够享受到的最好优惠了,并一再催促记者马上登记到他们医院诊治。
在另外一家皮肤病医院,一位在线接诊的张姓医生表示,他是该医院的主任医师,如果去他们医院可以直接接受最好的专家诊治。而记者电话联系该医院前台后得知,那位自称主任医师的张医生,根本就没有行医资格,只是他们医院里的网络咨询员。
据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在线“专家”
在网上接受咨询,通常简短问个三两句话后就直接建议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没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是他们常用的伎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诱导患者到自己所在的医院看病或者买药,成了变相的“医托”、“药托”。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线回答患者问题的,多数不是真正的专家,一般来说,由专家的实习生或小医生“代劳”回答的还算好的,不少是护士或聘请过来的文案经过简单培训后就“上岗”,这些披着马甲的“专家”,一时让人真假难辨。
网络问诊维权困难
由于“网络医生”的资质缺乏核实认定,其医疗行为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一旦发生误诊出了问题,患者可能无法找到给出治疗意见的“医生”,相关部门也无法调查取证,患者维权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维权难度较大是网上问诊另一弊端。
据了解,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有资格在网上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必须为: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社会组织。而对于医生个人看病行为具有争议,不构成传统医患关系,也就难构成医疗合同,医生不一定要承担责任。
所有网上问诊都不属于正规的诊疗活动。网上问诊弊端相对大些,特别是医生的资质不好认定,其诊疗结果也不能作为一个标准,甚至有的时候还会贻误病情或是误诊,而一旦发生不好的后果更不容易维权。
对于不少“网络医托”提供网上在线问诊,且拉病人到医院治疗,记者查阅卫生部《互联网医疗卫生管理办法》后发现,该管理办法已经明确指出,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会诊服务的,只能在具有医疗职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普通网站不能提供网上在线问诊服务。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网络问诊网站都是未经审批而运营的,它们的ID甚至不在国内,而且不断改头换面,很难对其进行监管。如今网络诊疗活动方兴未艾,涉及信息部门、宣传部门、工商部门、卫生部门等多个环节,专家说,有关部门应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新办法,对鱼龙混杂的网络问诊进行管制。
对此,《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患者及其家属,网络平台只能作为一种咨询,不能够作为诊疗的依据,小病上社区医院,大病、疑难病应找正规医院专家问诊。无论如何一定要面对面,切莫贪图方便省事,到头来不但受骗上当,还易误诊,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