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转型。面对中小企业困境,很多专家都提出通过升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升级的提法理所当然。但翻开历史,产业升级、企业升级的提法由来已久。但真正升级成功的,又有哪个产业或哪个企业呢?
中小企业的艰难升级之路
杭州市一家成立了长达24年的汽车用品制造公司目前也面临着一些难题。
凯子(化名)在这家公司工作近10年时间,对目前公司的困境表示有些无奈。凯子对本刊记者说,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外销为主。
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本以为公司发展可以再次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时期。但未想到的是,自去年年底以来,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以及房屋成本、用工成本的不断增长,使公司的利润率越来越低。目前是有订单也不敢做,做的越多,亏本越多。
凯子表示,从去年底以来,老板多次表示出对成本居高不下的忧虑。为了降低成本,老板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减少员工,降低工资成本等,但工厂依然没有太大起色。老板最后急得实在没办法,就做出了转产的决定。
目前,已经在安徽某地物色到一处厂区(相对于杭州来说,其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都要低很多),并且已经开始生产。原有的厂区虽然还在生产,但也只是为了满足那些老客户的需求,不至于让这些老客户流失。与此同时,老板则是将更多精力放在关注经济走势和国家政策上,闲得无聊的时候,就成天打麻将消磨时间。
凯子很无奈地表示,老板并不是没钱,其手头现金就高达1200万。但这种情形下,谁敢投资呢?
凯子说,“想当初,老板也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起早贪黑,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老板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为了和老外打交道,现在的英语水平只能用精通来说。”在他看来,老板身上有着典型的江浙商人的优点:精明、能吃苦、勇于奋斗。
靠生产椅套和脚垫就能够达到1200万的现金流,这个厂的规模可想而知。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老板是非常有能力的。
对此,本刊记者问凯子,单纯地做加工贸易肯定没出路,老板没想过转型或升级吗?凯子表示,当然想过,而且还实施过。
早在几年前,老板想创出自己的品牌,招了很多设计人员,计划在研发方面进行大投入。可惜,好景不长,这些设计人员钱拿了不少,似乎也很卖力,但就不见出成绩。都是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看到这种状况,老板忍无可忍,就裁掉了研发部门。从那以后,公司又回到了单一做加工贸易的生产企业。
经历了2008年的中小企业倒闭潮,国内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老板都认识到:单纯搞加工贸易,是没有出路的;应该创立自己的品牌,但那是谈何容易的事儿。
微型加工企业升级最难
如果说凯子所在的企业,与客户谈判合作时,还是有一定话语权的话,那么,我国更多的作坊式的微型加工制造企业的升级,则是最难。
本刊记者特意走访了厦门地区的一些微型加工企业,主要包括餐具、模具、板材等类企业。这些企业的普遍特点是规模很小,以代工生产为主。对于国内企业普遍反映的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反倒不是很敏感。另外,这些企业大多不涉及出口业务,所以受危机影响也不大。
但很多企业主向本刊记者反映,上游企业的倒闭,使他们现在也有危机感。他们只是挣点辛苦钱,对未来的前途也很茫然。一位企业主说,“我们这一行其实很简单,谁都能干,随便教两天就行,没什么技术含量。很多都不是成品,需要拿回工厂继续加工。”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升级更无从谈起。
对中小企业升级的反思
或许,很多中小企业老板还在抱怨,自己不够聪明,自己付出不够,致使企业长期做这些低端的加工贸易,将命运交给别人手里。殊不知,在目前的国际分工下,别说我国的中小企业了,就是大型企业搞升级,也都是非常艰难。
发达国家将产业链中最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安置在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其它方面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就已经极大地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升级之路。在资金缺乏、不懂技术,又不擅长管理的前提下,谈中小企业升级,显然不现实。相对于资金难题来说,缺乏设计人员和管理水平低下,更是限制升级的主要因素。
另外,做好制造真的就没有出路吗?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必须要有制造环节,制造应该同样可以影响产品的最终利润。要知道,高级技工的收入,要远远大于研发人员的收入。凯子所在的企业,通过降低成本而求活,是否比升级不成、悲壮地死去要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