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蒋家东
近几年来,国内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相继发生,涉及产品、工程、服务多个领域,呈现出社会冲击性强、行业牵涉面广及经济危害性大等特点,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来频繁发生的质量安全事件,既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零散发生性和偶然性,也表现出了较强的集聚爆发性和必然性,既呈现出与我国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相适应的历史特性,也呈现出诚信缺失与治理失衡的当代特征。透过这些质量安全事件的表象,究其根源,主要原因在七个方面:
一是质量法制不健全且实施乏力
一些企业管理者见利忘义,甚至公然践踏法律,造假售假。深思三聚氰胺事件及其后来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发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惩处不力,由此造成了对质量违法者的正向纵容和对守法经营者的负向激励,更是对权益受到侵害的广大消费者的一种变相惩罚。
二是部分领域的质量安全标准要求低
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或攫取超额利润,故意降低对质量安全的基本技术要求,而且贯彻执行走样。近几年来,建筑工程领域成为质量安全问题的高发区是不足为奇的。开发商为降低成本,层层转包并刻意降低质量安全要求,加之封闭且低效的质量监管,合力造就了各种提前到来的倒楼垮桥事件。而锦湖轮胎事件的发生,则暴露了有关企业为维持价格竞争优势,不顾轮胎技术性能下降,蓄意降低质量安全指标要求,大量使用返炼胶的问题。
三是质量监管存在体制机制缺失
我国现行的质量监管体制难以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存在着滋生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的诸多弊端,造成各自为政,权力寻租、监管缺失和治理不力。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着质量监管不 作为甚至官企勾结,导致养虎成患,潜规则盛行。
四是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不到位
一些地方和部门盲目追求数量扩张,搞GDP崇拜,只顾速度,忽视质量安全,导致一些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出现“大跃进”,质量与速度发展失调。
五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些产业发展过度依靠廉价的资源与劳动力,迷信价格竞争手段,形成了以“低质量、低成本、高消耗、简单加工制造”为特质的产业链低端布局,导致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时陷入转型升级困境和路径依赖。金融危机以来,不少外向型生产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原因之一在于过分依赖于低价格、低利润的生存模式, 无法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滑带来的经营冲击。
六是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不平衡
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导致对许多质量档次较低的产品,甚至对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仍有较多现实需求,为质量安全不合格产品的长期存在提供了生存空间。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一 些城乡接合部,长期是假冒伪劣产品的集散地和交易市场,除了一些监管部门不作为外,一个“合理”的理由就是存在着规模稳定且容量可观的消费需求。
七是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力
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加之司法不公与执法不严,造成消费者依法维权的时间长,成本高,胜算低,合法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由于在社会的整体层面上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认识不足,一方面,单个消费者维权时经常面临举证难、举证贵的困境;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利益瓜葛,多个消费者集体维权时,一些地方政府与司法部门在处理消费者利益与企业、部门利益冲突时,往往有意无意地偏袒企业与部门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