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质量是真正强国之本

2011-10-09    中国质量万里行    徐济超    点击:

质量是真正强国之本
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徐济超

  我们深知,这些年质量的推进成就了我们经济大国的现实,但是我们也更清楚认识到,也正是质量上还存在的差距,致使我们相距经济强国、综合强国的目标依然甚远。

       文/徐济超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各级党政更迫切需要不断动员全社会、全民族向质量强国目标奋力攀登,勇往直前,阔步走向质量发展的伟大历史时期。
  
  质量是大国与强国的分水岭
  
  当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进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大国,然而大而不强的现状也被社会广泛认同。如果我们的社会质量意识和质量现状达到世界级的水平,我们的国家一定能够成为既大又强的国家。
  
  质量是经济含金量的试金石
  
  经济的含金量主要是指经济运行当中获取的税收或财政收入、劳动者薪酬水平以及企业利润,总体上讲就是经济运行中创造社会财富的多少。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知道,同样的GDP,我们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比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甚低,而我们的劳动付出、资源消耗却成倍的增长,这种巨大的反差虽涉及技术进步问题但最终归咎于质量水平的差距。
  
  世界级的产品质量,形成了世界级的质量竞争力,世界级的质量竞争力产生了高水平的附加值,使政府获得高税收,企业获得高利润,员工获得高薪酬,显著提升了经济的含金量。低水平的质量往往依赖于价格优势获取市场份额,在这种经济运行的状况下,有时甚至价格接近或低于成本,虽付出了劳动,消耗了资源,但无法创造经济运行中应当获得的社会财富,由于质量低下的原因,经济运行缺乏应有的含金量。事实上,质量是经济发展的瓶颈,是检验经济含金量的试金石。
  
  质量是汇率走向的风向标
  
  《世界是平的》一书曾风靡全球,深刻描述了全球经济范围内企业、资本的流向及其规律。通常这个规律是从发达国家(区域)流向发展中国家(区域),这个规律成立的前提依赖于国家间合理的汇率关系。
  
  这些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八升到七、升到六……这实际上也映射出了我国质量提升的过程,只要我们能够加快质量跨越式提升,有了质量竞争力的保驾护航,在国际汇率中人民币可以实现更高的价值,质量发展水平一定会体现在汇率的走向中。
  
  质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晴雨表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经济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和投入要素结构的重大转变。要实现这三大结构的真正转变,提升质量是根本途径。
  
  质量促进经济动力结构调整。经济动力结构是指内需、外需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健康的经济动力结构主要是依赖内需、外需和合理的投资比重。长期以来,我国特别是一些地方庞大的GDP中,投资贡献比重超常,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异常情形!
  
  产品质量竞争力不强是导致投资比重超常的直接原因,要走依靠内、外需求发展经济之路,根本途径是提升质量竞争力。
  
  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合理的产业结构决定经济运行质量。我们总是期望一产比重较小,二产比重适度,三产比重较大的产业结构,比如5:25:70左右的理想结构。这样的产业结构取向可能产生更多的税收、财收,才能增加更多的居民收入,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更好提升宏观经济运行质量。
  
  如何才能使三产比重增大呢,通常情况下一产、二产也有三产产品的高质量低成本,产品才能具有竞争力,才能带来产品、产业的高附加值,才能创造丰厚的社会财富,为人们享用各类服务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各类服务业才能繁荣兴旺和发达,产业结构中,三产的比重才可能充分地增加。因此,提升产品质量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p#副标题#e#
  
  切实把握好质量形成的内在规律
  
  质量的形成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必须清晰认识规律,才能正确把握质量工作的主题和方向,进而有效地推进质量强国战略的实施。
  
  正确把握宏观质量与微观质量的关系。我们都熟悉产品质量,也就是微观质量;宏观经济质量并无规范的概念,总体上是指经济运行中创造社会财富的水平。众所周知,各级党政不仅关注GDP的增长,而且越来越关注税收、财政收入的多少,税收、财政收入的水平直接反映了宏观经济运行质量。但过去很少把宏观经济运行质量和产品的微观质量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二者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产品的质量就是竞争力,就是市场占有率,就是产品、产业的附加值,也就是经济运行的质量,同时也是数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各级党政要提高经济运行的宏观质量,就必须从微观的产品质量抓起。
  
  正确把握质量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技术创新带来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无论哪种创新都将会带来产品质量性能的突破性进步。一项关键技术一旦突破,产品或工艺就可能更新换代,给产品质  量性能带来的可能是代的跨越,产品质量的提升一定是突破性的,但技术研发的周期较长、投入较大,这是技术创新对质量贡献的方式。在技术突破之后新一轮突破到来之前,必须利用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持续地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各类成本,这种质量管理贡献质量的形式是渐进的、连续的,优势是成本低廉。高质量低成本的结果是源于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的交替作用,两者有机结合、协同推进是企业实现长期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
  
  正确把握源头治理与事后监管的关系。质量的源头治理反映了管理的先进理念,质量源头治理的结果往往是质量提升、成本降低、竞争力增强、附加值提高。事后救火或救治的管理,企业自身甚至整个社会往往要付出惨重代价,甚至是灭顶之灾,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多年来国际上研究的结论是源头治理付出较小的投入就可避免事后指数级的损失。
  
  在质量管理中要强力推行质量安全的源头治理。不仅企业要实施源头管理,而政府的质量部门也应如此。大体上质量部门的主要职能可分成事后监管和事前源头管理两部分,如果只见事后监管救火救治繁忙一片,事前单位悠闲自在,那么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效能肯定是低下的。
  
  正确把握本土文化与世界先进质量管理思想的关系。
  
  全球企业竞争中许多世界级的公司创造了众多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比如质量无限追求的理论,派生了诸如连续质量改进体系、六西格玛质量工程等;卓越绩效理论体系,派生了各国的质量奖模型如此等等。这  些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不应当有地域之分,只要我们思想解放,认识到位,就一定能够把世界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引入、融入到我们的企业和社会,提升我们企业的素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实现企业跨越式的进步。
  
  然而,我们还有不少地区、不少企业对多年来推行的世界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工作方法一无所知,这既有我们企业素质不高、管理基础薄弱的原因,但主要是多方也包括政府方面认识不到位所致。
  
  政府及相关部门有责任促进世界先进质量管理思想融入到本土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中。
  
  正确把握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作用的关系。
  
  在更加完备的市场环境下,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产品的质量是企业设计、制造、管理出来的,企业是保障产品质量的主体。我们处在特别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素质还很不平衡,政府及相关部门还要赋予职责,不仅仅要强化监督,更要注重事前源头管理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激励。在提升产品质量的过程中,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政策,最大限度地引导市场主体发挥好作用,确保产品质量。我国市场经济正在不断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监管好而且要通过政策机制的引领做好源头治理,市场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领推动作用一定要有机地结合。
  
  改革开放的卓越成就为推进我国质量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新的国家质量发展纲要的引领下,我们将阔步走向质量强国新时期,中华民族的质量强国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