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信息越透明 社会越文明

2011-04-01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玉峰    点击:

    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为20年或者30年后做准备,这个准备主要就是土壤。将腐败滋生的土壤换掉,那将来腐败必然减少。

    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崔海容在今年的“两会”上透露,为防治腐败,国家将建立“公民信息库”,将公民的个人资料、财产、住房、收入信息,以及公民主要家庭成员的信息纳入其中,并实施全国联网,信息共享。崔海容预言,公民信息库“在未来能够有效预防腐败”,并举例说:“譬如一个官员原本有3套房子,但他只登记了1套,利用其他方式在他的特殊关系人上登记,这样的话我们不好查了。如果建立这个系统,他的亲属相关信息都可以显示出来,我们对官员的情况也会更了解。”

    对此,各界质疑者多,支持者少。

    质疑者主要观点是:“为了反腐败,建官员信息库即可,为什么要建公民信息库?”也有人表示,公民信息库不可能开放,否则公民信息无从保障,如此将成为“内部掌握信息”,跳脱于社会的监督之外。另有批评者认为,“预防官员腐败,何必舍近求远地拉着全民一起陪绑?官员阻力大,老百姓好管理,显然是挑软柿子来捏,避重就轻。”

    信息公开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

    “公民信息库”、“实名火车票”、“网络实名制”等近几年流行起来的词,再加上更早之前的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等,都与信息有关,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防止暗箱操作,减少违规、违法行为。

    这些措施的实施,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回顾历史,信息越透明,社会相对越和谐。而社会越动荡,内幕、黑幕就相对更多。信息公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以腐败案件最少的丹麦、新加坡为例,国家信息得到了充分公开,每一个公民都自觉监督社会,成为社会的真正主人。

    在当下的中国,信息不够公开,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并直接影响着诚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而诚信又是整个社会良性发展的根基,是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充分满足的保障。因此,进入21世纪后,这种公开信息的速度不断加快。建立“公民信息库”,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民信息库”并非新事物,“个人档案”就是“公民信息库”的初始版本。

    户口、档案、身份证,这最具中国特色的公民识别证件,在当代中国饱受争议。相对来说,身份证比较受欢迎,这与近年来其办证效率的大幅提升有关。而户口和档案则是名声不好,尤其是户口制度,被广大“愤青”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最野蛮制度。档案制度的弊端目前尚未体现,但丢档、死档问题将成为日后的普遍争议,而且其并未准确记录公民的详细资料,并不具备太大价值,只是在政府机构应用较广。“公民信息库”无非是将“个人档案”电子化,从信息记录、节省资源、查询等方面,优势极为明显。

   “公民信息库”可以防患于未然

    由此来看,“公民信息库”的建立提议更应该由其主管部门来提出,而非国家预防腐败局,国家预防腐败局只是这一资源的受益者之一。他们提出这一建议,实属无奈之举。建立“官员信息库”

    提议由来已久,但确实阻力极大,很难实施。这与公车改革、政府采购自主品牌汽车一样,让既得利益者放弃自己的利益,很难。

    而公民信息库恰是从远处着手。贪污腐败者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让他不贪或者让他把赃款拿出来,似乎没有什么可能。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仍走自己的路,希望自己的儿女不要继续他们的那种提心吊胆的生活。毫无疑问,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儿女将来成为贪官,成为腐败分子。公民信息库就是要起到这样的作用,防患于未然,这恰是国家预防腐败局的“预防”职责。这正如中国足球,近两代甚至三四代都没什么指望了,再努力也是白搭。苦海无边,回头无岸。有识之士不如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为20年或者30年后做准备,这个准备主要就是土壤。将腐败滋生的土壤换掉,那将来腐败必然减少。而已经长成的腐败,就让它自生自灭吧。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支持建公民信息库。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