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10年前相比,如今的消费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于曾经的缺斤短两、假冒伪劣等“粗暴简单”的传统侵权模式,现在的消费者面对更多的,是越来越有智力的“温柔一刀”——消费潜规则的伤害。
所谓消费潜规则,就是指没有显现出来但已是心照不宣的消费规矩。有人戏称,现在所到之处,各行各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为个人或小部分人牟利的潜规则。这些不成文的规矩,有的已经违背了道德和良心,而有的已经触犯了法律。
在又一个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本刊根据消费者的投诉和记者的调查,在众多消费潜规则中,总结整理出当前与多数消费者“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10项内容,一方面警示消费者,维护好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呼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共同努力,一个一个地消除这些潜规则,让我们的社会更加进步和文明。
一、商品房面积会缩水,要退房不补市场差
现如今,中国很多老百姓购房往往要花费或预支几十年甚至一家几代人的积蓄,然而高价格并不代表着高品质。房地产行业的潜规则触动着老百姓每一根敏感的神经。
第一,房屋面积缩水,实际验收交房面积与规划面积不符合。一些不良开发商在最终面积核算中,和面积测绘单位串通一气,增加购房者的公摊面积,让套内建筑面积缩水,最终的总面积增加且增加的幅度往往不突破3%。
按最高法院有关司法解释,房屋建筑面积与约定面积不符时,合同有约定的从约定,无约定的误差比例在3%以内的双方据实结算,面积误差比超出3%部分的房价款由开发商承担,所有权归购房者。买房人收房时,要向开发商索要《商品房面积测绘技术报告书》,对面积有异议,可委托相关测绘单位对面积重测。
第二,退房不补市场差价。随着一系列抑制房价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坚挺的楼市开始出现价格松动,但也因此带来一场要求退房或补偿降价价差的风波。然而面对购房者要求退补市场差价的要求,开发商则表示他们是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价格,这是开发商的经营自主权,没有侵害任何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在房屋买卖合同中,也没有与买受人约定保证不降价。由此可见,房地产市场并不成熟,购房者应更加理性地选择。
另外,在建筑材料上“偷工减料”、售后维修不予保障、侵占小区绿地等方面,多年来也一直是房地产市场的潜规则。
二、好幼儿园名额有限,关系不硬冷落孩子
现在让孩子上收费低教学质量高的公办幼儿园太难了,如果孩子3岁上幼儿园,家长在孩子两岁半时就开始联系热点幼儿园,但往往会被告知,已经“没有”名额了,这时候就要“托关系”了。而如果“关系”不够硬,即使孩子进了这家幼儿园也可能受冷落。
第一,想入托,先报班。亲子班、早教班、占坑班……在有限的资源下,为了取得入园资格,家长不得不耗费时间与金钱让孩子加入幼儿园办的各式各样的学习班,报了班才能入园成了不成文的“潜规则”。
第二,要入园,先交钱。“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正在令无数学龄前儿童家长苦不堪言,一些幼儿园,除了缴纳学费外,还要缴纳几千元的赞助费,否则不予入园。高昂的赞助费,几乎将学龄前的教育扭曲。
第三,兴趣班,被兴趣。话还没说清就要学英语,数还没数清就要学奥数……目前,不少幼儿园都开设了兴趣班,尽管名义上是自愿参加,但有些兴趣班被安排在教学时段开展,孩子若不参加就只能被“晾”在一旁。“被兴趣”成部分幼儿园潜规则。
众所周知的还有,小学生“择校费”、“小升初择校费”,至今仍屡禁不止。#p#副标题#e#
三、饥饿营销耍手段,加价提车成自然
据《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数据显示,连月来,消费者对汽车行业存在的问题投诉量有所增多。汽车行业潜规则主要有:
第一,加价提车。从2000年开始,在整十年的中国汽车市场迅速增长时期内,“加价提车”这个新兴词语对于车市的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新车原本有定价,为了提前拿到车,你可以加钱,只要加钱,一切都好办,这在汽车销售相对火爆的年份中已经成为人们见怪不怪的常态。
第二,饥饿营销。除却一些客观的因素外,不少厂家热衷运用其品牌的号召力,制定叫好叫座的惊喜价,并一定程度上限制供货量,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使其赚取更高的利润。这种所谓的“饥饿营销”策略,无疑是加价提车背后的推手。
第三,强制搭售。导航8000元,贴膜5000元……现如今强制搭售也成了加价的一个变相手段。如果消费者在店内选购车饰,就可以提前取车的现象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然而为了最大限度地赚取差价,个别经销商卖车时附加的配件装饰质量往往非常有限,容易为汽车使用埋下隐患。
四、“价签游戏”超市多,过期食品搭着卖
今年春节期间的“家乐福价格欺诈”曝光后,在一些超市的门口,消费者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在收银处结完账,不再像过去一样很快离开,而是逗留几分钟,仔细端详手中的小票。超市消费者众生相之变,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已经融入千家万户生活的超市,正集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公信力挑战。
超市里暗藏的玄机有多少,《中国质量万里行》在分析了近年来消费者对超市的投诉后,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价格标签名堂多,虚构原价很常见。经常逛超市的消费者应该对“特价”二字并不陌生,黄色标签牌是用于标示特价商品的标签牌,但部分超市通过在商品标签上大幅度地调整原价,以巨大的让利空间抓住消费者购买的心理,有些商品的原价与促销价格相差达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元。一旦虚假的特价促销被细心的消费者发现,超市则会有很多借口来解释,如顾客移动过、标签放错了地方或打印失误、促销过期等。第二,过期食品捆绑销售。“促销”,超市里常见的字眼,一箱牛奶上用胶带纸捆绑了两袋牛奶或两盒酸奶的销售方式,往往最能吸引顾客的眼球。然而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只注意商品本身的日期,却很少查看赠品的保质期。过期食品混搭出售是超市行业的“营销潜规则”之一。
五、医生只管开单据,仪器看病收费多
有些医院把每个患者都当成“大款”,动辄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对患者或者家属开出千元万元的单子说:交钱去吧。病人如果嫌价钱高,有的医生就会问:你带了多少钱?还有个常见的现象是,门诊医生基本不看病,本来很简单的病症,也上来就开单子,要病人进行逐项检查。为了多收费,医生的医术恐怕将被仪器取代。
还有些普遍的现象是:
第一,收受红包的情况无处不在,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各个链条。手术及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的采购,基建工程、物资采购等的招标,都成了一些医院和医生收受生产、经营企业及其经销人员财物或回扣的绝好机会。一些医务人员为获得更多的回扣和提成,滥用某些药品和高值耗材,对患者进行过度诊疗,甚至造成医疗事故。
第二,重复收费现象严重。一天收取两天的住院诊查费、一天多次收取输液费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医院没有严格落实“一日清单”制度,有的没有明细,只有前一日总花费没有单价;有的“一日清单”不按照日期和实际操作计费,而是提前按医嘱计费,容易导致计费混乱。
第三,有医保者多花钱。按规定药费占医院全年收入不得超过45%,超过部分要进行没收。这一规定使得医院在面对以开药为主的慢性病普通门诊参保人时,千方百计加入检查和诊疗项目,以降低药费占诊次费用的比例。也就是说,为了将药费控制在收入的45%以下,参保人“被消费”了个人自费比例偏高的化验、检查和诊疗项目。
六、家电配件分着卖,商家“骗补”坑农民
第一,分割销售。有些商家为了增加利润,降低成本,将主机和配件分开销售,一方面包装盒中不带配件可以减少包装尺寸和包装重量,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主机和配件分开来销售可以带来二次利润。
第二,标价虚报。标签价格与实际售价完全不符的现象在卖场中十分常见,其主要是为了避免同行业的竞争,一些卖场为了在价格上取胜,还会派出“神秘顾客”或“隐形顾客”不定期去对手卖场走走,一旦发现对方挂的价格比自己低,就会迅速做出调整从而保持价格优势。
第三,骗取补助。虚报家电下乡产品销售总数、撕掉家电下乡产品标签、厂商和经销商踢“皮球”推诿补贴兑付、提价销售、用没有取得资格的产品冒充家电下乡产品……通过各种各样的招数,相当于总货款13%的补贴,就流入了骗补商家的口袋。#p#副标题#e#
七、旅游成了“购物行”,老幼被收附加费
《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近年接到的旅游案例中,因潜规则侵犯旅客权益的事情屡屡发生,归纳起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零团费”不可信。旅行社在以低价吸引游客报名参团后,组团社把游客再度转卖(负团费),或是以不支付团费的方式转交(零团费)给地接社,实现自己的收益。随后,地接社把游客再度卖给导游。为了实现赢利,导游在接团后,必然组织游客购物。
第二,“老幼游客附加费”不合理。部分旅行社以幼儿、老年人出行风险大、成本高为由,对其进行附加收费。实则是因为岁以下或60岁以上游客消费力较弱,所以旅行社收团费时都会暗中“加码”,多收300~500元以弥补消费利益缺失。
八、专业术语蒙保险,夸大收益索赔难
第一,专业术语犹如天书,保险条款难如天书。保险中的文字表述多为专业术语,内容复杂、条款繁多,部分条款内容不够通俗易懂、直观,条款内容含义存在多方面理解的可能,对后期的赔付产生歧义造成不确定隐患。
第二,部分代理人为了短期利益夸大收益率,对保险的优势大加赞赏,却把条款中对投保人不利或可能导致客户拒绝购买的条款避而不谈。客户购买保险后,一旦发生意外需要理赔时,才发现自己交了冤枉钱。
第三,索赔时将被保险人的原始资料全部收走,即使拒赔也不退还。原始资料全部被保险公司收走,被保险人一旦与保险公司产生争议,或拒赔案件一旦重新找到索赔证据或理由,将面临难以重新索赔,即使到法院诉讼也无法提供有效证据的尴尬境地,对投保人来说隐忧重重。
九、要美容先预付费,“美容师”多是速成
爱美,是每个女人的天性。为了让脸蛋保持娇嫩,很多人不惜牺牲血本。
近年来,打着各种诱人旗号的美容院,争先恐后地在街头巷尾安营扎寨,盯住了女士们的钱包。但在部分美容院光鲜亮堂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欺骗和潜规则。
第一,美容需要预付费。目前,预付费已经成为美容行业融资的潜规则。很多女性被美容院忽悠着花几千块钱办卡之后,一旦对服务项目不满意,却被商家以各种理由告知不能退卡退钱。
更多的人遭遇的是办完卡后没消费几次老板就卷款跑了,或者服务质量越来越差,办的卡没去几次就过期了,余额也不退。
第二,“美容师”速成。现在,一些美容美发店都喜欢吹嘘自己有“人才”,动辄造型特级大师、高级美容师、艺术总监等,给顾客剪个头发做个发型或美容一下,收费要比普通理发店高不少。其实这些“大师”多数不过是技艺一般的理发员。
十、桶装饮水真掺假,廉价“黑桶”隐患多
就在越来越多的家庭畅饮所谓的健康桶装水的时候,其安全问题也日益增多。近日,有关桶装水质量状况不佳的报道屡见报端,《中国质量万里行》根据消费者投诉总结出目前桶装水市场的如下几种潜规则:
第一,真水假水掺着卖。由于缺乏法规约束和监管途径,水站为了降低成本,牟利出售“假水”已经成为潜规则。而所谓的“假水”,一种是小厂家过滤的水,装进大品牌的桶;另一种是直接灌装的自来水。
第三,“黑桶”现身市场。桶装水最重要的成本就是盛水的水桶,标准正规的水桶在原料与消毒程序上有着严格要求,但有些商家为节约成本,赚取差价,许多水厂及经销商在桶上大做文章,这使得“黑水”企业在水桶上面有了很大的利润空间。据了解,目前桶装水的水桶材料主要以“PET”、“PC”为主,其中“PET”桶的材质因硬度不够、耐热性不高而已被淘汰。水桶灌装完后再加盖时温度较高,如果耐热性不好的话,很容易变性,而水桶是重复使用,极有可能造成漏气,会污染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