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东方网7月18日消息:“现在开始做眼保健操,第一节,揉天应穴”……在许多人的童年里,眼保健操熟悉的旋律是挥之不去的记忆,“为了革命保护视力”的口号更是深入人心。然而,近日网民发布一条宣扬“眼保健操无用论”的微博,却让人跌破眼镜。眼保健操到底有没有保护眼睛的作用?操作不当是否会引发眼部疾病?学生、家长、医生、专家众说纷纭。
眼保健操“无用论” 耸人听闻还是空穴来风?
“全世界仅中国(孩子)做眼保健操,按摩毫无作用的穴位,49年来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升至世界第二,达3.6亿人。做眼保健操无法改善视力,许多学生用脏手按摩导致红眼病、眼部感染等……”近日,这条微博引起轩然大波,两天内被转发1.3万余次,评论2000余条。
作为学生时代每天两次的眼保健操,一直是学生、家长心目中的“护眼神功”。早在1964年,北京医学院副教授刘世明就指出,眼保健操是根据中国经络学、气功和医疗体育的相关原理编制。可以振奋精神,活跃气血,消除眼疲劳,改善眼功能。
然而,这条微博却颠覆了很多人对眼保健操的“高期待”。如网民“沈嘉禄”说:“怎么会这样呢?感觉我的眼睛和幼小心灵都被戏弄了。”
记者调查发现,对眼保健操功效的质疑并非只有一次。2007年4月,科普作家方舟子便在其博客中指出,并没有证据表明有什么可靠的办法能够预防近视的发生。“科学松鼠会”成员、外科医生李清晨认为,眼保健操的推行是否经过了科学效果的论证,如今已不得而知。
也有不少网民捍卫眼保健操的“优良传统”,认为其存在必然有道理,相关质疑的言论过于耸人听闻。如网民“过去现在未来”说:“我有亲身经历,我的眼睛通过做眼保健操,得到了良好的保护,目前还是5.0以上。” 网民“云南世银”也说:“眼痛眼酸的时候,只要做一套眼保健操就能缓解。”
眼保健操到底有没有用?是否能够避免近视风险?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副主任周行涛明确指出,眼保健操的推行并非为了治疗近视,而是基于爱眼护眼的理念提出的眼保健措施。近视的产生有遗传与环境两大因素,其发生发展非常复杂,除了目前针对成年人的激光手术外,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方法。但是,做眼保健操能够改善眼部血液循环、舒缓神经系统,就是“闭目养神”,也值得提倡。
眼保健操两大诟病:摸不准的“穴位”和看不见的“病菌”
看来,近视并不是眼保健操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护眼神功”口水仗的背后,暴露出大家长久以来对眼保健操的两大诟病。
第一,摸不准的穴位。如网民“冰块天使”说:“听说很多小朋友都把‘按太阳穴轮刮眼眶’做成了‘轮刮眼球’,做久了眼球都变橄榄型了。”网民“双刀兔飞鸿”调侃:“从小摸不准穴位,十年后差不多摸到了,却太晚了,我已经近视了……”
摸不准穴位不仅达不到眼保健操的效果,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疼痛。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眼保健操一般都是由班主任来监督教授,其实这些老师也大都是“门外汉”。
“我们会查些图片资料,然后在黑板上依样画葫。但孩子们往往找不准穴位,按得乱七八糟。”上海市市西小学一位蔡姓老师坦言,不管眼保健操到底有多大的功效,能够让孩子暂时离开书本,闭眼休息五分钟也是好的。至于为什么要按这几个穴位,老师也说不上来。
上海市闵行实验小学的周子昊也说,班里很多学生做眼保健操时姿势特别“搞笑”。比如按耳垂眼穴脚趾抓地的时候,很多人就扯着自己的耳朵低头做鬼脸。“用电脑、看电视、做作业,感觉眼睛很辛苦。但有些同学就是不喜欢做眼保健操,觉得没必要,甚至有人觉得做起来会痛。”
另一方面,网民认为微博中提到的“病菌传染”一说有一定道理。如“培鑫通讯_三哥”认为:“以前读书的时候,往往没洗手就做眼保健操,手上的细菌搓进眼里了。除了眼部感染还可能上呼吸道感染,因为病菌会从鼻泪管进入上呼吸道。”上海塘湾小学刘锦的妈妈也告诉记者,孩子一个月前开始眼睛就红红的,还有瘙痒,不知道是不是做眼保健操的时候感染了细菌……
周行涛认为,上述两个诟病其实都可以克服。“穴位找不准,姿势不正确,都可以请专业人士来指导;避免脏物入眼,就要养成洗手后做操的习惯。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碰到过因为眼保健操而感染红眼病的病人。”
在专家们看来,“眼保健操无用论”会引发那么大的反响,是当前社会心态的反映。一方面,青少年近视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家长们焦虑担心。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对近视的客观认识还比较少,缺乏行之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方式。
增加户外活动 普及爱眼教育是关键
记者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看到,暑假是家长带孩子来看眼睛的高峰期。其中100到400度之间的轻度近视,是目前中小学生的主要眼疾。与其说大家关心眼保健操的作用,不如说更关心近视眼的预防和治疗。
据悉,我国目前近4亿近视眼患者中,大多数是青少年。近视眼发生率小学阶段占30%,初中占50%,高中已经有70%。专家指出,“护眼神功”只能锦上添花,减少近距离用眼负荷,增加自然光照下的户外活动,才是预防近视的关键。至少,那些因为后天环境因素影响而获得轻度近视的孩子会少一些。
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终身教授褚仁远介绍,改善近视眼的根本措施有两条,一是增加调节灵敏度,二是减少旁中心离焦现象。研究表明,户外自然光照和远距离用眼活动的增加,有助于实现上述内容。这也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风筝队、乒乓球队的孩子总是近视眼较少。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青少年近视率远没有中国、新加坡的高。
此外,近视眼并不可怕,防治需重视但不必过于恐慌。褚仁远与周行涛均强调,国家应加大相关课题的研究,普及爱眼教育,增加眼部疾病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如尽快建立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系统,注重青少年眼球长度的定期检查,关注青少年眼部健康变化的动态过程,从而更加精确地筛选出重点干预对象,进行区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