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市无车日”,领导啥体会?
9月22日是第七个“中国城市无车日”,当天,郑州市将划定区域作为无小汽车区,省、市、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中央驻郑单位的公务车、非生产营运小型客车,90%将入库封存。(9月21日新华网)
就目前的国情而言,“无车日”还有点水土不服,绿色出行还远没有成为大多数有车族以及公车族愿意接受的生活方式,这些人本来应该是“无车日”呼吁的对象,恰恰是他们对“无车日”最不感冒,任你“无车日”喊得天响,未必能够赢得几个有车族或公车族的响应,即使有些地方出台各种各样限制公车的措施,对公车使用的影响也微乎其微,“无车日”能减少几辆汽车出行,我一点都不乐观。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无车日”当天诸多大城市道路上的车辆总体上并不会减少几辆,如果为了制造“无车日”的声势而对部分路段限行,只是把想通过这些路段的车赶到了没有限行的路段,不造成拥堵才奇怪!
所以,我认为,如果大大减少公车,甚至没有公车,领导们不得不放弃专车,就可能和大家一起乘坐公交车,这首先就减少了很多耗起油来一点都不心疼的公车,也顺便使解决了公车攀比,势必也影响社会舆论,使普通有车族的攀比意识减弱,不那么喜欢有事没事开车跑到大街上招摇,响应“无车日”号召的可能性就大大提升。这就不仅仅是一天“无车日”,绿色出行就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了。
而且,如果天天都没有了那么多的公车,即使没有一个“无车日”,节能减排的效果也要好得多,一年所有公车消耗的能源制造的污染肯定比所有汽车一天消耗的能源制造的污染严重得多。何况再加上买公车以及为公车配备司机、公车维修等项目,公车要花掉多少?还有各种各样的公车私用,又有多少不该花的钱?这些钱可以买多少公交车并且足够多少公交车运行一年?
据了解,有些地方建立了领导干部定期乘坐公交车制度,比如要求市主要领导每周至少乘坐一次公交车,机关公务车辆每周停运一天。既然公车一年停运一天甚至每周停运一天,领导们可以坐公交车出行,为什么就不能干脆放弃公车,天天坐公交车?而且几乎每次“领导”坐公交车都会成为“新闻”,甚至领导见群众也常常是新闻,领导了解一次民生民意也是新闻,这意味着什么?领导坐公交车太少坐公车太多,领导和群众的沟通交流机会实在太少,领导跟群众之间存在明显距离,双方的隔阂也可想而知,领导对民生民意的切身而深刻的感受没有成为常态,这就有点不那么正常了。
如果领导经常和群众一样挤公交车,跟群众天天“零距离”接触,无须特意安排时间,就可以很方便地了解民生民意,因而领导上公交车也许不会上新闻,但对民生一定会有亲身体验,不仅会真切地感受到挤公交车中的煎熬,也应该体会到城市交通的缺陷对市民工作和出行带来的极大不便和影响,领导乘坐公交车可以让大家共同面对城市的交通问题,从而更加积极想方设法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换句话说,领导多坐几回公交车,就能体会到公众乘车之苦,才能设身处地地看待、考虑公众关心的出行难问题。
我还有进一步的期待,经常坐公交车的领导会和很多基层群众成为“老熟人”,每次上车顺便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捎带着调查群众工作和生活状况,倾听群众意见,更及时地获得第一手民生资料,还能很方便地了解群众的要求,知道群众最关心什么,制订政策也许会更具有针对性。要是老呆在办公室会议室以“注水汇报”为基础,能制订出符合老百姓愿望的政策吗?一天的“无车日”能帮多大忙?
整天呆在舒适的办公室或者公车里,领导们对公共交通的体会估计都成了模糊的记忆,对普通市民出行的辛苦,领导无法感同身受了,也就不会对改善公共交通有什么迫切的期望。放弃公车享受未必会影响领导的工作和生活,领导们跟群众一样天天坐公交车,双方也就不会存在什么沟通障碍了,各种民生问题大概也不会变成“尖锐”的“敏感”话题而让群众不满让领导头疼了。
所以,在我看来,如果领导们继续有舒服的公车好享受,改善公共交通问题就仍然难以提到领导“办实事”的日程上。我们还是先抓紧时间把领导从公车里请到公交车上,受不了拥挤和交通堵塞的领导,不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自己也不耐烦。
一年只有一天“无车日”,宣传意义恐怕在现实中要大于实际作用,无论是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还是节能减排,效果都很有限。如果天天都是“无公车日”,领导们经常去坐公交车,我想,领导对交通拥堵有点头疼,自然更不喜欢排长队等公交车,也不愿意沙丁鱼似的“挤”在公交车里,应该就会千方百计让公交车更多更通畅,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天天坐公交车的领导还可以减少“三公”开支,节能减排的目的也达到了,绿色出行习惯养成了,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
文/马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