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的本土化改造、对细节的精准追求,一直为一汽-大众奥迪所强调。但在300公里以外,与奥迪Q3直接对标的竞争对手宝马X1已经在华晨宝马沈阳新工厂投产一年,并在去年底推出了改款车型。
在国产化步骤上慢于竞争对手,这是奥迪此前从未发生过的。为此,在国产奥迪Q3上市前,一汽-大众奥迪决定将整个生产开发的过程公之于众,揭秘Q3此番迟到的秘密。
除了耗时两年新建、拥有最新技术的焊接车间以及国内引入的首套铝制车身部件冲压设备,一汽-大众奥迪还首次向媒体开放了技术开发部与质保部等敏感技术领域。“为了达到同级别车型的最高技术水准,我们在投入上是不计成本的。”一汽-大众轿车二厂厂长闫明臣表示。
不过除了大量的投资,奥迪Q3在技术细节与精度上的德国工程师式的苛求被认为才是真正的“秘密”所在。
“工程师文化”的背书
按照计划,今年4月初,奥迪在华第4款国产车型Q3将正式上市。
除了检测师对车辆材质精细程度的苛求外,在测量间,奥迪还展示了其投入达5000万元的新设备。嵌有红宝石触点的检测仪对安装完部件的车架进行检测,允许的误差范围比头发丝还要细得多。在这里,118个人为毫厘之间的精确而工作着。
质保部以及技术开发部,都是之前从未对外公开过的敏感技术部门。但奥迪希望通过揭秘来传达国产Q3在细节上的“精准”。显然,“用工程师苛刻的标准,展示Q3的精度”,这种德国造车的“工程师文化”在奥迪Q3的生产线上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
为了将这种细节精度打造成优势,奥迪Q3在国产化的投入上是不计成本的。为了达到轻量化性能,全新奥迪Q3使用了国产车型中最大面积的铝制部件,但首要难题是解决高难度的焊接技术要求。为此,2011年4月,一汽-大众为国产奥迪Q3奠基了这座焊装车间,并首次引入了阿普拉斯焊和CMT冷金属过渡焊两大全球最先进的焊接工艺。这也是一汽-大众轿车一工厂的第三座焊接车间。
与此同时,一汽-大众还为奥迪Q3投资1.2亿元改建了冲压车间,并从德国引入了国内首条800万吨级钢铝混合开卷落料线。奥迪Q3包括前后车厢盖在内的5个部件使用了铝合金材料,由此车身重量的减轻可以保证每公升汽油可以多行驶811米。为增加Q3专属组装线,一汽-大众还进行了历时最久的一次总装车间改造。
成本看似在增加,但新技术的引进对奥迪未来国产化成本的降低和收益增加的作用十分明显。据闫明臣介绍,与传统焊接工艺相比,阿普拉斯焊将有高达70%的节能收效。
目前正在试生产的新工厂初步达产后产能将为5万辆。新冲压设备的引入也将进一步下调铝质部件使用面积更大的全新一代奥迪A6L的成本。目前,国内其他车型所应用的铝质部件皆为进口组装的,购买成本和时间成本都较高。
在一汽-大众奥迪Q3项目组的技术工程师看来,这种对技术的投入和对细节的苛求,对于品牌价值的带动才是可持续的。
“本土化”恶战
与竞品相比,奥迪Q3的筹备时间似乎长了点。从2010年3月奥迪开始Q3项目的国产化预调研,到今年4月初上市,Q3的国产化征程长达三年。
资料显示,早在2007年上海车展期间,奥迪就全球首发了奥迪Cross Coupéquattro概念车。该车为奥迪Q3的原型概念车,当时,中德双方就开始考虑凭借这款车型进入未来中国的“高档紧凑型SUV”市场。
这三年间,奥迪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国产化改造上,甚至提出了本土化“Q次方”的概念,即在中国专属、本土化技术和本土化品质三个纬度上做到最深。
让Q3技术开发部的工程师津津乐道的是,在根据中国人身体尺寸对前后排座椅重新设计开发后,国产奥迪Q3在轴距、座椅不加长的前提下,带来了最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舒适乘坐体验。此外,一汽-大众奥迪对Q3还进行了其他11项本土化设计和调校。
随着Q3的上市,宝马X1“没有竞争对手”的日子也将结束。虽然晚到,但奥迪仍摆出在这一细分市场的领军者姿态。在全新奥迪Q3的本土化工作启动后,中德双方首先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国产Q3将保留原型车的标准轴距设计,原因是延伸轴距会影响奥迪Q3的操控灵敏度。
但奥迪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豪车市场,时机永远是本土化竞争中最大的筹码。
随着奥迪Q3的上市,一汽-大众所产奥迪车型将达到4款,而Q3也将肩负起奥迪在华开辟新细分市场的重任,在其上市前期,大规模的市场营销活动也必将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