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单位联合撰写的《201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日前在京发布,报告对国际和我国的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从技术、示范运行、产业化和商业模式等维度进行全方位比较,并针对“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与国外差距正在拉大”这一判断提出了发展建议。
报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后,汽车电动化这一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推动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未来20至30年将是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汽车强国,都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积极开发和应用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汽车电动化技术,加快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
当前,全球汽车电动化技术全面快速发展,主要企业技术发展战略趋于一致。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成熟并得到大规模应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处于研发到产品化阶段。纯电动乘用车成为国际研发重点。技术研发主要集中在乘用车上,满足日常短途行驶需求的小型纯电动乘用车成为主流产品技术。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日趋成熟,商业化预期大大提前。技术方案上,“电—电混合”技术方案成为当前发展重点,即燃料电池与动力蓄电池混合。动力电池技术近年来迅速发展,已完全满足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要求,但距离高性能纯电动汽车技术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不同类型电动汽车产业化处于不同阶段,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混合动力汽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率先进入产业化。截至2011年底,全球混合动力汽车累计销量超过450万辆。其中,日本累计销量超过150万辆,美国累计销售近216万辆,欧洲累计销售超过45万辆。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迈入产业导入期。动力电池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锂离子动力电池进入大规模投资新阶段。企业的产业化主体地位开始凸现,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不断加强。
报告显示,我国电动汽车发展战略逐渐明晰。虽然我国电动汽车技术取得较大进步,但部分领域发展滞后,关键技术差距较大。混合动力汽车发展不均衡、产品技术全面落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总体上处于研发阶段。产品种类较少,主要集中于乘用车的研发。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取得一定进展,仍处于研发和试验考核阶段。动力电池技术进步明显,但关键技术尚未完全突破。动力电池单体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在产品特别是成组产品系统(电池包)的工程化能力、成组技术、寿命、可靠性、充放电能力、能量管理与热管理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开始起步,尚未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与国际水平差距拉大。当前我国混合动力商用车产业化取得较大进展;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开始起步,进展缓慢;纯电动汽车产业化开始起步。与通用、日产的沃蓝达(Volt)和聆风(Leaf)等量产车型相比,我国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缺少明星、主力车型,产业化方面的差距迅速被拉大。动力电池产业化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主要企业与国际差距较大。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初步形成,主要车企对关键零部件的掌握不够。我国在电动汽车示范推广时间上与国际同步,规模上处于国际前列,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企业为主,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多种商业模式探索,但主导的商业模式还未确定,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多种模式将会并存。
报告认为,我国具备发展电动汽车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并提出了推动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四项建议:一是建立分工协作的推进体系。要强化政府对电动汽车发展的战略引导和组织推动作用,研究和推进重大规划、重大投资、技术攻关、示范项目、市场推广等重要事项,妥善协调好中央各部门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形成电动汽车发展的良性分工合作和联动发展的格局。二是构建激励创新的技术政策。要成立国家级的车用动力电池研发中心,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强资金、人才、技术和政策集聚,组建国家级的车用动力电池研发中心,集中精力,重点突破新一代电池材料,提高电池的性能、寿命和安全性,奠定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基础。三是完善开放合作的产业化政策。要改变传统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准入管理模式,由注重规模的经济性准入管理,转向技术、安全和环保的社会性准入管理,鼓励创新型企业进入电动汽车领域,尤其要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激活市场主体创新的活力,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电动汽车的积极性。四是形成协调多元的市场推广政策,提高示范推广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