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5年汽车业出现合资企业以来,我们对他们都寄予着超出其承受力的期待。殊不知,他们玩儿的一直都是在国外已经淘汰的路数。合资企业从来都不是创新的主体。什么是合资企业?说白了,不过是组装工厂。但他们顶着国外大名鼎鼎的品牌光环。
像我们这样曾经被封闭了几十年的国家,对“外来和尚”念的经深信不疑,于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刚一见到这阵仗,势必会被好莱坞式的洗脑冲昏了头脑,瞬间膜拜。
这一拜就是二十余年。到了现在,合资企业仍在不思进取地享用十几年前的宣传红利,场面依旧宏大,内涵却渐渐地远去。当浮华渐渐褪色,喜欢不断进步的我们很快会思考,这些合资企业,究竟还能带给这个行业的未来带来什么?
创新?别开玩笑了。你是在说“套娃设计”、“本地化”或者“减配”吗?在我的记忆里,创新始终属于那些品牌的总部,和中国有点关联的,都是重新调校、重新匹配油品、减配置这些“本地化研发”工作——如果这也可以叫做“研发”的话。当然,在中国市场贡献的利润超过其本土市场好几年后,这些合资企业终于在中国设立了区域研发中心。不过对那些核心的技术,我们还是不要期待太多的好。
那么,“合资自主”?咳,我都没法跟你聊下去了。
不能不说,合资企业,越来越难以赋予这个行业营养了。市场换技术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一厢情愿,也难怪以失望告终。承诺了很多年、让我们等待了这么久、似乎能够拯救中国汽车业的“戈多”始终没有来,抢钱的倒是一拨又一拨。究竟谁是这传说中的戈多(GOD)?
新年将至。国内汽车业零散发生的一些事儿放在一起,把我的思绪洗刷了一下。
首先,唯一重写“合资企业”定义的观致汽车,即将从纸上的概念变成现实。3月的日内瓦车展,筹备5年有余的Qoros将以一款量产车和两款原型车启航。它没有设定高不可攀和不切实际的目标,只把“整合”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尽管高管里有很多车界老资格的老外,但却是唯一一家中方拥有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合资车企。合资企业27年,无非是更多的残余价值榨取,这次中企主导的合资,终于开辟出新的发展路线。
比亚迪在电动车碰撞起火事件后一度消沉,给外界的感觉是“这个槛要过不去了”。但置之死地的比亚迪被激发出了最强的求生欲望。临近年底,不但全球多地的政府采购捷报频传,其电动大巴和电动出租将以“现地生产”和“金融支持”的方式在国内外落地,而且完全遵循西方的经济规则,摆脱了政府行政干预的传统模式,为新能源车销售开创了新思路。
与此同时,王传福领衔比亚迪一众高层在京举办了“世界级技术发布会”推广自己的技术。虽然这说法被病诟为“不成熟”和“自夸”,但比亚迪凭借汽车与IT、新能源三大领域的积累,正在用“垂直整合”开启一条不同于以往传统汽车企业的新路。王传福的说法是,在汽车发生巨大变革的年代,垂直整合是最有效的生产方式,因为技术来自不同行业。奔驰刚发明汽车的时候,没有成熟的零部件体系,什么都得自己造,他那时就是垂直整合。后来汽车工业慢慢成熟,每个部件都可以采购到,也就不需要垂直整合了。
王传福这番话让人如同在雾霾中醉氧般兴奋。且不说最终是否由王传福来实现这宏图大业,只这思想的交锋,就足以让他这个“后来者”在汽车业名垂青史了。所以我很想把这句话留在这里,或许10年之后翻回头再看,我们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自主品牌还不够强大。但他们并没闲着,他们在尝试创新,在失败,在积累经验,在凤凰涅。你在做什么呢?关注并理解他们,改变自己陈旧的想法,还是继续随意地上网骂几句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