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中东和北部等地相继出现雾霾天气。在一些媒体报道中,机动车、尾气排放、油品质量成了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成了群众口诛笔伐的对象。
然而,老百姓能够不乘车吗?汽车企业能够不生产、销售汽车吗?油品质量能够立刻升级吗?如果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那么,在口诛笔伐之余,这次浓雾该为我国带来怎样的思考?
近百年来,纵观国际内外,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造成的环境危机在所多有,但最终都迎刃而解,导向了积极的方面:美国因为上世纪中期的石油危机和光化学烟雾,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设立了专门针对大气PM2.5含量的标准;英国因为伦敦大雾,限制私车进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大雾终得消散;德国为了降低排放,发展新技术,推动了新能源车的发展……
灾难的确在短期内为人们造成了痛苦,但是也催生了更健全的法制、更先进的科技和更好的应对方法。
一直以来,我国对新能源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电动车领域,国家对于电动车的开发和研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各地方政府也有着相应的政策支持,除了最高12万元的购车补贴,广州、上海这样的限购城市都对纯电动车发放了一定数量的免费牌照鼓励购买电动车。
而在产品方面,无论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的电动车,目前也都基本能够达到续航里程超过100km、时速达到60km/h的性能水平,完全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代步任务。然而电动车依然销量寥寥,无法得到有效推广。究其原因,在于电动车充电设施的不完善;纯电动车维修、保养成本较高;人们对电动车的用车习惯还没有养成。
如果国家能够趁此机会,强调电动车发展的必要性,鼓励群众购买电动车、大力推广充电桩的建设、并且为电动车维修、保养的企业提供有力的保障政策,为电动车铺好推广之路,使电动车的发展更进一步,则无论对老百姓、对汽车企业还是对空气质量,都是一件大好事。
社会终将前进,祖国必须发展,如果政府能够在此时挺身而出,以大雾为契机,大力推广新能源车,将危机转变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对于我国来说,或许借着这次大雾,破旧立新,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