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中国市场,居然没有容下这个在赛道上屡创传奇的经典品牌。某种程度,三菱汽车应该也必须更尊重中方的意见与建议。不变的,是强大的心脏;改变的,则是中国市场的态度。
又是一个秋天。多事之秋与收获之秋,三菱汽车在中国,经历了前者,正在等待后者。
三菱汽车在华, 一直奉行 “重商战略”, 这源于其母公司的性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社会推崇商业,三菱商会成立,随后140年的历史中,涉足银行、造船、煤矿银行等领域,成为日本举足轻重的六大财团之一。乃至有外国人说,在日本机场通关之时,工作人员如果知道你是前往三菱,通关速度都要比其他到日事宜快很多。姑且听过。但在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中,汽车只能算是三菱商社的“小弟”,以致相比本田、丰田、日产三大主流日本汽车品牌,位居第四的三菱汽车,显得没那么重要。回到三菱汽车保守不保守的问题上来。
按照广汽集团(601238,股吧)董事长张房有的回答,“相比于其他日系品牌,三菱是个例外,它不保守,只不过因为早年汽车业务出现经营问题,重商战略在中国早期尝到了甜头,但后续却很难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在广汽三菱之前,三菱汽车中国的相关企业,均是股权不对等状态, 无法行使决策权与管理权。
事实上,在广汽集团与三菱汽车的谈判沟通阶段,几乎所有参与的中方人员都有一个共识:由于全球化的商业模式,三菱的人情商很高,相比其他日系品牌,更容易沟通。关键在于,它是否真正接受了你的建议。一旦无法达成共识,“决策缓慢” 就会成为常态, 反之亦然。必须得承认,一个140多年的企业,有自己的坚持。
如果有心去对比26年前的帕杰罗(1983年,三菱初次挑战达喀尔拉力赛,使用四轮驱动越野车帕杰罗)与现在的帕杰罗时,你会发现,外观和内饰只是略有变化,这似乎并不太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但这就是三菱,三菱汽车设计师们,不断重复地做着一件事情,对于赛车系统和动力性能的痴迷和坚持,超乎业界想像。
传说,在日本赛道有两台神车。一是日产的GTR,一是三菱EVO,不少欧洲著名跑车制造商的工程师都对这两款车一边暗自研究,一边咒骂。
GTR曾经沉睡在 “坟墓”里, 被日产CEO卡洛斯· 戈恩复活出来,相比EVO,戈恩的品牌策略要高明得多,两者虽然赛车性能不相伯仲,但在品牌高度上,三菱却输了一筹。 在三菱汽车的旧有观念中 , 产品决定一切,市场居于其次,这使其在中国丧失了很多机会。
在益子修出任三菱汽车社长之后,这样的情况逐渐在发生变化。 尤其是遇到中国市场后,三菱汽车必须加速改变。据悉,广汽三菱明年推出的帕杰罗·劲畅,外观和内饰将大变样,符合中国市场审美。而从首款新车ASX劲炫开始,WRC拉力赛与达喀尔拉力赛的辉煌战绩,将会成为品牌立足的基本点。
有意思的是,三菱汽车与本田汽车,有着很多共性。都崇尚产品,但产品阵营相对单薄,所以小规模滚动发展, 成为惯例。 而且 “产品导向” 这一毛病,同样也在本田汽车身上发生过,只不过, 本田汽车在中国的转向,要早于三菱汽车。从这个意义讲,广汽三菱能够借鉴广汽本田的经验。一个标注是,原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付守杰担纲广汽三菱,而其团队中,有多人都来自广汽本田。早起的鸟儿不一定有食吃。失利重重的三菱汽车,无法回避两大尴尬其一,比其晚入中国的日系品牌,如马自达、铃木等企业, 发展速度都高于三菱汽车; 其二,庞大的中国市场, 居然没有容下这个在赛道上屡创传奇的经典品牌。
如此,三菱汽车对于实现在华复兴,有着很强的诉求,经历过挫折的企业,对于第二次机会无法不重视。高傲,只会重蹈覆辙,尤其是在广汽与菲亚特合资、与奇瑞结盟这一系列战略合作之后,集团自主事业的技术体系有了双重支撑,如张房有所言:“我们对于三菱汽车的技术需要,还不是那么迫切,但我们有合作的默契,下一步会进一步探讨。 在商言商, 我们也会考虑,用什么样的代价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果。 ”
某种程度,三菱汽车应该也必须更尊重中方的意见与建议,而它也对广汽许下了承诺,将在技术与研发上给予广汽最大支持。
不变的,是强大心脏;改变的,则是中国市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