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本月共有百余万人参加购车摇号,中签率再创新低。在大多数人屡摇不中时,细心的市民发现从今年5月至11月,“刘雪梅”这个名字连续7个月中签,有人更是戏言若再摇不中不妨改名“刘雪梅”碰碰运气。(11月29日《新京报》)
偌大社会、芸芸众生,就像买彩票中大奖一样,总有一些人被幸运所眷顾。理论上,只要概率不是零,就不能排除“刘雪梅”连续7个月中签的可能。更何况,8个“刘雪梅”的个人编码并不相同(一个人只能有一个申请编码,且不可变更,即使取消申请再重新申请,编码也不变),也就是说,“刘雪梅”极有可能是8个完全互不认识的人,连续中签不过是同名同姓凑成的巧合。
值得玩味的是,“刘雪梅”的连续中签引发了舆论的沸腾,很多人认为其中有“蹊跷”,甚至有网友指出“刘雪梅”是一个交通部门的官员并在网上贴出其简历。这究竟是不相信低概率事件,还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心理下的妄自臆测呢?
时下,民间普遍存在一种习惯性怀疑心理,即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尤其是涉及看似不正常或关乎公务之事,都持习惯性怀疑态度。买彩票中大奖被怀疑是内部人,官员做好事被质疑作秀、做坏事则认为有后台或存在更大的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当下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诚然,这种习惯性怀疑倾向容易导致人的思想陷入极端情绪化,但这种倾向的形成又确实有其现实土壤。具体到抽签事件来说,人们对“刘雪梅”的幸运持怀疑态度,相当程度上恐怕是出于“前车之鉴”——看似机会均等的摇号依然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一个典型事例就是武汉经适房六连号事件:2010年,武汉经适房摇号结果公布后,很多细心的市民发现,摇中的6个号码的购房资格证明编号竟是相连的号码。后经查明,这是一起由社会中介人员与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利用经济适用房摇号进行舞弊、涉嫌经济犯罪的案件。
可以想象,连号中签这种低概率事件的发生,本已让人难以置信,而一旦“背后确实存在问题”,更加印证了人们的怀疑心理。导致这种习惯性怀疑倾向越来越严重,更加难被扭转。就像“表哥”“房叔”等的出现一样,当很多表面现象一再印证人们对背后问题的猜测,人们自然极容易将官员的露富与腐败联想到一起,久而久之,自然缺乏对官员的信任,即便他们的收入来源完全合法。
说到底,舆论质疑“刘雪梅”连续中签的背后,反映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即中国社会成员之间存在信任壕沟,尤其表现在民间社会对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信任感的缺失。
而重塑社会信任,一方面固然需要大力倡导理性之风,以提醒广大网友不必对任何事物都抱着不信任情绪,更应当秉持理性客观;另一方面,更须尽快健全转型期的社会信任体制建设,尤其是要重视社会信任的“国家化”,即大力推进政府诚信、官员诚信、政治诚信,只有当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和部门的公信力抵达一个制高点,才能彻底消弭官民虚拟空间的割裂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