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车展博大,巴黎车展优雅,北美车展妖娆,东京车展细腻,日内瓦车展奢华。那些常年不衰的国际车展往往具有风向标式的特色。但记者这几天在广州车展现场看到,除了追求规模大之外,国内车展内容过于单一雷同。同理,浮躁的中国车市,随着消费者日趋理性和外部环境的规范,也越来越呼唤有质量的增长,而不只是每年销量的“暴发户”式的增长。
车展逐渐沦为鸡肋
从当初5000平方米的展出规模缓慢起步,到本届参展总面积增加至20万平方米,广州车展规模迅速攀升。然而,在不断增长的规模背后,却是车展地位日显鸡肋。
从初衷上看,广州车展时间处于每年年底,往往被看成是厂商对今年做个总结、对明年市场做个判断的绝佳时机。但是,从实践来看,由于车展缺少特色,含金量低,很难承担起这个角色。据组委会宣称,此次车展全球首发车辆达34台,上届同期为30辆。但仔细看,其中跨国公司的全球首发车不过4辆;至于跨国公司亚洲首发车更多也只是噱头。记者在现场看到,增加的不少展览面积只是普通配套展,参观的观众很少。
不能只顾卖车赚钱
不仅车展要反省,汽车厂商也更应该审视自己的发展规划。
有波峰必然会有波谷。受到宏观经济的制约,受到城市容纳程度的限制,更受到油价、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内汽车市场已出现了减速趋势。但厂商依然把每年的销售目标作为唯一的考核指标。为了销量,厂商可谓用尽各种手段。前几年车市好的时候,许多厂商搞饥饿营销,加价销售;如今车市下滑,有的豪华车降价动辄几十万元。前倨后恭之下,最终损害的还是自身的品牌形象。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对于汽车企业来讲,应该尽快从卖车赚钱的思路中跳出来,提前想一想在即将到来的汽车市场成熟期自己该做些什么?“先把自己的产品做好,质量做好,效益做好。”
外部约束力在加强
其实,外部“紧箍咒”的约束力正在加强。对厂商而言,其中的厉害关系显而易见。
就在本周,质检总局法规司司长刘兆彬透露,“我们已经就汽车"三包"规定的立法做了大量调研论证,原则上通过了这个规章,我们现在正在抓紧修改。具体时间,我只能说很快。”
另外,《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更好地实施条例,质检总局将加快制定和完善条例配套文件及制度建设,规划并启动条例配套规章、规范性文件制修订,增加条例的可操作性。它将和汽车“三包”一起督促车企承担责任并且致力于提升产品品质,并最终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平稳发展。
由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有望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消费者也可以更好地监督汽车制造商、销售商进行更规范的售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