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历史,就是一部IT互联网产业不断自我颠覆创新的历史。实际上,硅谷正在变成可能颠覆所有产业的地方,譬如,我认为硅谷正在酝酿颠覆汽车产业。
最近的两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则关于全电动汽车。特斯拉汽车公司(Tesla Motors)创始人穆斯克(Elon Musk)推出了太阳能超级充电站,开始在加州部署,他提出“免费驾驶”的口号:车主可以在美国东西海岸之间自由驰骋,而且用这些电站充电是免费的。穆斯克预计超级充电站两年内可以推广到全美,他还盯着欧洲和亚洲。
另外一则是关于无人驾驶汽车。加利福尼亚州最近通过一项法案,将允许在加州的公路上进行自动驾驶汽车试验,于是,引人瞩目的谷歌无人汽车正式上路。谷歌已经开发出一系列无人驾驶汽车,一些员工甚至已经用作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好外有很多: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因为数字信息可以让车辆之间不停地沟通;残障人士可以使用汽车;在大城市里塞车的乘客的可以同时工作;预计还将显著改善道路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从无人汽车到电动汽车及超级太阳能充电站,都不是传统的大汽车公司的创新。
谷歌是一家做搜索引擎的互联网公司,推动研发无人驾驶汽车的,是谷歌公司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而率先生产出全电动汽车和推出充电站的,是穆斯克,他曾经是互联网支付公司Paypal的创办人。他们可能颠覆世界汽车行业吗?有可能,也许他们最终都不会成为底特律意义上的汽车制造商,但他们将成为颠覆汽车的一股源动力。
布林与穆斯克颠覆汽车行业的行为,实际上是以硅谷的方式,在激发一种面向未来的汽车新概念。底特律正在向硅谷学习。发明过大规模汽车生产方式的福特汽车公司,提出了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新的交通解决方案"重新发明汽车”的口号。最近福特开设了一间硅谷实验室,目的是“置身于传统的福特基础设施之外”,能接近创新公司以及探索大数据的趋势。
汽车行业将向哪里发展?正如福特汽车的传人比尔.福特所说:生产更多的汽车吗?显然不是,而是生产一种全新的汽车。而汽车制造业的创新,为什么正发生在硅谷,而不是在底特律?我们可能不得不关注的一个现象,硅谷不仅在用互联网和IT技术影响着几乎所有的产业,而且在创新的方式以及公司的形态方面,也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硅谷经过多年创新,已经摸索出一套比较有效的创新管理体系。如果说传统制造业中有“精益制造”的话,在创新中产生了“精益创业”的方法。譬如说,谷歌推出的无人驾驶汽车,以及特斯拉的电动车和超级充电站,在性能上远没有达到传统汽车和电网那样完善的程度。但是硅谷产品创新,与传统汽车生产商在豪华仪式上推出新车型完全不同,而是推出最小可行产品(MVP),在与用户的不断互动中迅速迭代与改善。逐步积累起颠覆的力量。
硅谷成功公司,能迅速发现用户和消费者,这套方法同样可以用于制造业的产品创新。社交媒体Twitter及移动支付公司Square的创始人多尔西(Jack Dorsey)这样看待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产品新:“当我发布一个新产品或者一个新的广告时,我会即时得到人们的想法和人们如何反应。我能用那些反馈进行调整,而且改善我的服务、产品和公司,所有都可以实时完成。”
硅谷的创新,往往是小公司网络中的开放式创新,而那些大公司的创新,也越来越重视通过收购小公司,或者与中小公司之间形成联盟网络来创新。福特做新汽车的创新,借鉴了IBM当年做PC的方法,到一个远离公司总部的地方设立实验室。而特斯拉与戴姆勒公司及丰田公司都有技术合作。
中国公司比亚迪从做电池到做电动车,当时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想法。创始人王传福通过先做传统汽车,然后再进入电动汽车,也不失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径。但比亚迪似乎在做传统汽车中迷失了方向。
比亚迪有自己的电池技术、造车技术、太阳能技术、蓄能技术,王传福本人也有未来分布式能源的成熟构想,为什么不能像特斯拉那样推出自己的太阳能充电站呢?谷歌已经开始铺设自己的光纤网,特斯拉要做自己的充电站。所以,做电动汽车,可以不依赖现有的电网系统,也没有必要在传统汽车行业中做到第一。比亚迪曾经在国际性车展上第一个推出全电动车,但它一直沿用着传统制造业的方式做创新,被动等待国家的有关政策,这条路可能行不通。
除了政府扶持之外,中国应该提供更加宽松的条件,更加开放的市场,让各种新能源汽车能尽早走出实验室,以创业的方式进行商业化的探索,尽快找到和形成用户。
最终我们可能会看到,是“汽车”的概念本身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那些硅谷的颠覆者们正在从初级开始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但同时在灌输一种新的价值主张。汽车行业在迎来一场巨变,这些变化的推动者,可能来自据有硅谷思维的小公司,而不是汽车业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