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北京现代举办的十周年答谢会的路上,我反复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短短十年间,北京现代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二是它的成功模式能否复制到自主品牌身上?
与北汽集团、现代等多位高层交流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赶上好时候
北京现代成立于2002年,当时外界对这桩“联姻”并不看好,北汽与现代合资,用媒体的话说,更像是“两个苦孩子一起过日子”。
为什么这么说?
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现代集团,最早曾与东风、长安等实力雄厚的汽车集团,频繁接洽,谋求合资。但当时这个“穷小子”未能入得这些大集团的法眼。而反观北汽,当时正处于最艰难时期,业绩连年亏损,车型也青黄不接。 于是呼,“弱弱联合”就这样顺理成章,北京现代也成为中国“入世”后的首家合资汽车公司。
2002年中国累计产销325万辆,同比增长38.49%,汽车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后三年,中国车市一直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北京现代发展初期赶上了好时候。
一方面是大环境利好,另一方面北京市政府领导对北京现代的支持可谓尽心。按照原北汽集团总经理,现任中国汽车工业学会秘书长董扬的话说,“当时,北京市政府领导一直在考虑如何将北京打造成国际大都市,定下的首要目标就是提升GDP产值,汽车成为重点发展对象。”
作为本土企业,北京现代沐浴到了政策春风。政府主导北汽集团内部重组,改制成立北汽股份,成功引入首钢、京能集团等公司投资参股,一解北汽成立合资公司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与此同时,在政府的号召下,北京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中央机关行政用车、公检法司执法用车、出租车、汽车租赁都首选采购北京现代汽车。
抓得住机遇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占据天时的北京现代,真正发展起来还是靠自身,靠中方与韩方的通力协作。
这些年,中方和外方产生利益纷争比比皆是。北奔与奔驰中国的销售权之争、奥迪的股权之争、斯柯达、PSA的进口权之争……但北京现代成立十年来,却鲜有耳闻中韩双方因某某问题产生纠纷。
有这样一个故事不得不说。在北京现代合资前夕,中韩双方就投资金额进行讨论。北汽希望借鉴广汽本田的合资经验,让韩方多投资两亿元,但后果可能要推迟合资项目进度。最后,北汽没有选择多赚这两亿元,而是排除万难,提前一年建厂,当年就净赚22亿元。
回顾当年北京现代的曲折发展,董扬感慨万千。“如果就为了多赚这两亿元,北京现代就错失了发展的关键期。”
成立十年,北京现代已稳居行业第五位,发展速度之快,令业内惊叹。
十年间,北京现代先后投放了12款车型,累计销售突破400万辆。十年间,北京现代建设了三个整车工厂、三个发动机工厂和一个技术研发中心。有媒体戏言,北京现代的发展速度让早它十年成立的东风雪铁龙情何以堪。
“PQB”模式
其实,北京现代创造一系列神奇数字的背后,凸显了其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成功之道。
和通用、大众等“老资历”相比,北京现代进入中国市场较晚,发展初期想要开拓市场,北京现代选择了实行高性价比的产品战略,先后推出了索纳塔、伊兰特两款高性价比车型,开启“价格驱动”阶段(Price Driver)。
到2004年,北京现代已取得行业销量排名第五以及7%的市场占有率。其中,高性价比的产品策略,对北京现代快速完成市场导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007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变革。一方面,世界汽车巨头悉数来华建立合资车企;另一方面自主品牌阵营不断壮大。
面对行业发展趋势,北京现代开始寻求转型,由“价格驱动”,迅速转变成“品质驱动”阶段(Quality Driver)。北京现代通过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尤其是近两年,许多媒体都在感叹,韩国车的品质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最初的模仿,逐步创建了自己的风格。如今,在北京现代的产品系列中,“流塑雕体”设计贯穿始终。
在北京现代十年答谢会上,常务副总经理李峰对北京现代“十二五”进行展望。“下一个五年,北京现代将着力塑造品牌形象,将从“品质驱动”阶段,逐步转向品牌驱动”阶段(Brand Driver)。
成功难以复制?
北京现代的成功,有偶然也有必然。当机遇来临的时候,它能够牢牢抓住。回顾北京现代的十年发展,不禁让我想到了如今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能否成功复制北京现代的发展模式?
很难!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大环境已经发展巨变。当初的政策环境很难再现,市场竞争也更趋激烈。不过,北京现代过去十年从弱到强发展轨迹,仍然值得自主品牌借鉴。
如今的自主品牌,更像是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北京现代,以“价格驱动”占领市场。今后,自主品牌何时转型、如何转型,北京现代都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通过借鉴北京现代的“PQB”模式,能让自主品牌少走弯路。
未来,我希望能够看到,自主品牌中多几个“北京现代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