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减速,但结果或许比人们预期的更糟糕——并不只是日系车成为两国政治交恶的牺牲品,种种迹象表明,要想实现在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宏伟蓝图,几乎所有汽车厂商的难度都在加大。根据中汽协数据,9月份,国内汽车销售161.74万辆,同比下降1.75%,为今年2月以来月度同比首次下降。
由于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联动影响,无论德美日韩还是民族车企,主机厂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联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两年前由于日本大地震给全球车企带来的冲击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这一次,日系车企和零部件厂家在相当时间内的沉寂,或将引发更大范围的行业动荡。
虽然短期内大众、通用和现代能够抢得定单,但长期来看并不是好事。如果中国车市增速长期放缓,在总量萎缩的蛋糕面前,没有人能笑得出来。
抢食市场空白
不出预料,9月份国内日系车产销大幅下降,按照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的预计,日系车销售低迷的情况在短期内难以缓解,这对于其他品牌而言是一个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好机会。各大品牌的车市地位将随之重排。
从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来看,这个9月日系车成为了惟一的输家。与去年同期比较,日系下降40.8%,而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分别增长13.8%、15.1%、9.4%和9.2%,即使是一直低迷的民族品牌也增长了7.5%。
并不算巧合的是,在丰田汽车宣布全球范围内召回740万辆汽车、丰田股价在东京股市下跌2%的同一时间,韩国现代汽车发布了9月销量报告,对于中国区的销量现代用“格外突出”来形容:9月在华销量达到12 .78万辆,刷新了单月历史纪录。
“长期来看,韩系企业将成为这次日系车企集体失利的最大获益者。”一位日系车企内部人士认为。由于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韩系车或将成为日系车失利的最大受益者。
市场数据也证实了这一判断,相对于韩系车的崛起,德系车销量上涨并不明显。虽然9月份德系车增长了13.8%,但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德系车市场份额的增长属于正常范围,并没有沾到日系车销量下滑的光。京城不少大众系经销商甚至表示,9月份大众在京销量并没有迎来大幅度的上涨,有些4S店的销量反而出现了下滑。
根据瑞信机构的预测,日系车厂商产能利用处于低位水平还将持续12个月,这个期间内,日系厂家释放的产能并不会“均摊”到每一家企业身上,谁与日系车产品趋近性强,谁就可能成为直接获益者。
牵一发动全身
对竞争对手而言,即使能够短时“补缺”获益,但问题在于,由日系沉寂“牵一发动全身”的车市整体萧条色调或许更浓。
表面看来,此消彼长、“敌退我进”或许是市场竞争的正常表现。日系跌,其他竞争对手必然受益,但这只是市场的短期表象。应该注意的是,当今国内乃至全球汽车市场,德、美、日、法、韩系以及民族自主品牌,已经形成了一个充分竞争的汽车生态圈。日系有所长,德系有所短,每个品牌都有独到优势,每家企业都有可取之处。
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这种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促使国内汽车业形成当今蓬勃向上的局面。难能可贵的是,在没有行政垄断、没有政府过度干预的市场氛围下,相比石化、房地产、金融业等行业,汽车业已经成为国内最自由、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
即使不说负增长,只要销售增幅放缓,行业或都将承受不起。按照保守估算,目前中国市场上混战的汽车品牌已经超过95个,内外资乘用车和商用车产能总计达到2850万辆,这比今年车市预期总量要多900万辆左右。在可预见的未来,国内汽车的品牌数和产能在这个基础上还将增加。倘若日系车长期沉寂,不仅不利于充分竞争和行业发展,无论是品牌还是产能,人们所担心的过剩趋势都将更加严峻。
下行压力更大
9月份车市彻底打乱了行业平衡,对于今年剩下的最后一个季度以及不久的2013年,车市走向到底如何?评论人士众说纷纭。但基本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在多种不确定联合作用下,车市下行压力将更大。
根据汽车工业协会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联合发布的2012年三季度汽车行业景气指数显示,2012年三季度,汽车产销平稳增长,行业景气处于正常运行区间。受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目前汽车行业仍处于去库存化阶段,盈利水平有所下滑。
实际上,不久前公布的半年运行情况已经提前敲了警钟。上半年多数车企交出的成绩单并不容乐观,国内24家主要的乘用车企业中,仅有3家企业完成全年销量目标的一半。至于第四季度以及明年,并没有太多利好:宏观经济依然低位徘徊、油价高企延缓购买、城市限购势必发散、中日关系恶化难见好转……保守人士预期,今年四季度车市能够实现正增长就已算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