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毅鹏 制图 任萍
车内空气优劣到底谁说了算?由奔驰甲醛超标投诉引发的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了一桩“无头公案”。即一般4S店不具有检测设备,只能简单处理(如换个地毯;放置竹炭除味等),而市面第三方检测车企又不认可,同时车主也不认可车企指定的检测数据,多数车主只能陷入维权僵局。我国已经开始正式实施的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由于只具有推荐性而不具备法律约束,业界质疑这只会成为一纸空文。
■曝光
11款车型被疑存致癌风险
近日被媒体曝光的300名车主投诉奔驰甲醛超标4倍的事件,让大家感觉到豪华车尚且如此不堪,普通汽车只恐有过之而无不及。
与此同时,某网站发布的《“健康汽车”检测报告》显示,长安悦翔、天津一汽威志、奇瑞A3三款车型内饰中的多环芳烃含量超过10mg/kg,对于常接触物品而言危害极大,对成人和儿童都有较大致癌风险。长安铃木SX4、华晨骏捷、昌河铃木北斗星、三菱欧蓝德、现代新胜达等八款车型的多环芳烃含量在5-10mg/kg之间,超过儿童接触限值的25倍以上,会对儿童身体健康会造成伤害,对于成人有一定致癌风险。
据悉,该网站选取了市场上在售的32个品牌、共计44款车型作为检测对象。主要检测汽车内与人体接触的汽车座椅、头枕、方向盘等内饰中的多环芳烃含量,由北京大容汽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委托国家及国际多方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CTI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检测试验,检测过程根据德国GS认证标准,最终由车问网根据GS认证中的PAHs标准,设计出一套更易读、更严格的评估等级。
记者了解到,多环芳烃英文简称PAHs,是强致癌物质,可通过接触导致人体致癌。在目前已知的500多种致癌物中,有200多种和多环芳烃有关,已成为癌症的代名词。但此前国内还没有机构,针对汽车内饰所含的多环芳烃进行过检测。
近年来,汽车零部件的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车主的关注,车内空气污染更是令人担忧。对此,该网站总经理修宇表示,“相比汽车排放危害和车内空气污染,通过接触即可致癌的汽车内饰致癌物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更加直接、可怕。希望各汽车企业能够以此为鉴,将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切忌通过降低材料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样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迷失自我,最终进入恶性循环。同时也希望相关政府部门能够针对汽车内饰材料制定相关标准,共同规范汽车行业的良性发展。 ”
■回应
车企不认可第三方检测
300名车主投诉奔驰甲醛超标4倍的事件,奔驰方面的解释称,“目前国内检测市场混乱不堪,奔驰不会认可车主提供的第三方数据。 ”奔驰表示目前调查的结果是:并未发现车内甲醛浓度超出国家标准。但奔驰仍对此表示“歉意”,并称经销商已经为问题车辆进行全面检测、清洗,并免费更换了地毯。
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流通业专家对记者表示,在因车内空气发生维权的案例中,类似奔驰的公开声明已不止一次,但都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在车主心中逐渐埋下隐患。
与奔驰相类似的,前述11款车型空气质量超标的报告引起了车企们的一致“倒戈”。某车企高层认为,该网站的说法存在几个误区。 “首先拿国外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产品,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其次,这个报告并没有说明具体的测试环境和测试条件,而且测试的机构也并不权威,可信性值得怀疑;第三,其测试的手段是从市场上购买零部件,并没有证据能表明所购买的零部件是原厂件,没有说服力。 ”同时该网站完全曲解了欧洲标准。 “小于0.2,属于小孩可以食用的标准,5到10mg/kg之间,是指超过儿童食用标准的25倍,并不能解释为超过儿童接触限值的25倍以上,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
资料显示,几年前,国内一些行业机构曾经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汽车进行过检测,结果十分不乐观。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空气监测中心曾对200辆车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若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近90%的汽车都存在车内空气甲醛或苯含量超标问题,而且大部分车辆甲醛超标都在五六倍以上。此外,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曾随机抽检了使用不足半年的新车,结果发现70%的汽车车内有害气体的浓度超过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最高者竟超过标准10倍以上。广州中科环境检测中心曾对2000辆汽车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发现有92.5%的车辆存在车内空气质量问题。上海市环保产业协会曾对上海一些3年内购买的中小型机动车进行了空气质量检测,若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接近一半的参检车辆车内空气质量不合格,其中一辆新车的TVOC(总有机挥发物)指数竟超出国家标准的16倍。
很显然,车内空气究竟怎么了?已经成为了一桩“无头公案”。即一般4S店不具有检测设备,只能简单处理 (如换个地毯;放置竹炭除味等),而市面第三方检测车企又不认可,同时车主也不认可车企指定的检测数据,多数车主只能陷入维权僵局。
■尴尬
车内空气质量“有标准、无执行”
事实上,2012年3月,我国也已经开始正式实施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而符合这一标准的新车,有望在出厂时贴上车内空气质量合格认证标志,以期改变目前各品牌各说各话、缺乏公认标准的局面。但是,这一标准只具有推荐性而不具备法律约束,这使得业界质疑这只会成为一纸空文,而不会促进任何实质性的改善。一些专家认为汽车的使用环境和条件变化太大,很难有一个具有可比性的内外部检测环境,因此制定强制性标准难度较大。但多数业内人士都认为这只是一种推脱,是汽车厂商利益代表的说辞而已。
目前实施的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明确规定了车内空气中有关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8种常见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限值。而平时所说的车内空气污染,大多是指上述这8种物质。 《指南》的发布使得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车内空气的质量。但由于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这意味着它对汽车制造商却不能形成足够的压力。以整车厂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将尽量延缓这一法规的出台。但随着消费者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以及沃尔沃等领先汽车制造商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未来车内空气质量立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表示,由于强制性标准的缺失,汽车制造商并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在生产过程中选择何种材料与配件,采用何种工艺,无须过多考虑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其次,国内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与设备的缺少,以及监管不严的环境,也加剧了业界及公众对这一问题的担忧。而日渐增加的车内空气质量安全维权事件,也印证了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