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随着市场严寒的到来,更多的自主车企认识到抱团取暖的重要性,不久前闭幕的成都车展再次将车企联盟这个老话题挑起。北汽股份副总裁毛海呼吁,国内外企业应该成立技术联盟联合开发。广汽集团执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袁仲荣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愿。他认为,企业之间的重组和战略联盟是大趋势,伴随着竞争加剧,潜在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大规模扩张的企业,应该调整发展战略。在产业发展进入到平台期事,各个企业单凭过去依靠内生力量发展的模式已经行不通,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在把握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通过重组、整合、战略联盟进行优势互补,快速高效地弥补各自的短板,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这些言论听来让人欣喜,但又难免遗憾。欣喜的是,自主品牌企业终于意识到车企联盟的必要性,主动呼吁要加强企业间的联盟合作;遗憾的是,对于如何建立有效的联盟关系,加强哪方面的合作并未提及甚少,令人对未来车企联盟的前景依旧不能乐观。
事实上,这么多年以来,我国车企间出现的各种联盟也并不少,这其中既有政府主导的车企联盟,又有行业协会出面结成的面向细分领域的联盟团体,然而,这些车企联盟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多年下来,能拿出成果的联盟寥若晨星。特别是由政府主导的各类车企联盟往往成立之后,便无下文。由协会牵线成立的协会发挥的作用也微乎其微,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前几年成立T10联盟为例,这个由业内前十大整车企业成立的联盟,虽然在成立之初明确了要围绕宏观经济走势、产业政策、市场环境和行业热点,进行非正式磋商,发挥领导企业的作用。后期又提出要联合研发电动车后,但至今,仍仅限于交流经验范围,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合作开发举措。
反观国外同行,从通用-PSA的联盟到宝马-丰田的联合技术开发,从马自达-菲亚特项目合作开发到奔驰-宝马的联合采购,企业间在各个领域的联合开发项目大多进行得如火如荼,且卓有成效。难道国内的车企联盟缺少成长壮大的土壤吗?
国内车企是否没有联盟的需求?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国虽然已成为汽车产销大国,但仍距离汽车强国甚远,在关键动力总成、底盘、汽车电子、汽车轻量化、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的差距更非短时间就能赶上,更不是单靠一家企业大量投入研发就能追赶上的,在这些领域,车企联盟都大有作为。
那为何多年来车企联盟只闻声音,不见成果?究其原因,除了很多车企联盟中是有政府主导外,我国车企间缺少开放的合作开发意识也是重要因素,这不仅体现在整车企业间的合作开发意愿较少,也体现在整车与零部件企业间少有合作上。反而是近年来,我国车企与国外研发机构的合作更多,但由于很多车企产品研发中面临的是同样的难题,导致了我国车企在与外方合作中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而如果车企间能形成联盟,共同解决类似技术难题,然后再将研发成果在企业间共享,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开发,更可节约大量研发经费和时间。
与其说我国车企联盟缺少生长的土壤,是因为企业习惯了各自为战的发展思路,或者是因为政府行政因素,不如说是因为我国车企缺乏立足国内自主汽车产业发展大局,谋求行业共同进步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