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交规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我学车,为别人攒学时”
掌握张伟超“学时”计量的,是一张IC计时卡。
打卡计学时的规定,是交管部门整顿驾校市场、监督培训过程的举措。通过打卡器和GPS定位仪,统一的IC卡将学员的正规学时实时记录下来,同步到了交管部门的网络系统。
根据新交规,科目二必须要满28个学时才能参加考试,科目三则增加到24个学时。
在为数不多的几次前往驾校练车的过程里,张伟超从未见到过自己的IC卡。另一名学员曹小姐则在学车的时候,看到教练在刷别人的IC卡,帮其它学员计学时。在驾校,与考试资格息息相关的IC打卡制度,已经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通常的操作模式是,驾校会将学员的IC卡统一收集起来,每一批急需考试的学员,将得到优先的打卡权力,卡上的学时很快攒够。而其他新学员,即便是正在练车,自己的IC卡却往往闲置在一旁,并没有积累学时。
通过咨询其他学员,张伟超得知,每个人都没见到过自己的IC卡,上车训练时插着的都是别人的卡。“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卡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每个科目的学时完成多少,除非教练同意你预约考试了,那么你的学时将会提前被攒满”。
不被推荐的模式
和科目三的考试车只能由驾校提供一样,能打卡计学时的地方,同样只有驾校。
这意味着,想成功积满“学时”然后考试,必须通过驾校报名学车。
与此相悖的是,公安部《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只要准备了居民身份证、户口簿以及《机动车驾驶人身体条件证明》等材料,就可以申请考试。
深圳市民樵彬以此为依据,在2007年将深圳车管所告上法庭。他曾试图不去驾校,直接以个人身份报名考试,遭到了深圳车管所的拒绝。车管所拒绝樵彬的理由是广东省公安厅、交通厅的有关文件:申请驾照考试报名必须出具《驾校培训记录》。这份《驾校培训记录》,本质和IC打卡计学时制度一样——要求申领驾照者必须去驾校报名。
樵彬最终打赢了官司,败诉后的深圳车管所受理了他的驾照申请,此后他顺利通过了几项考试,成为深圳未经过驾校报名,而成功考取驾照的第一人。
然而,鉴于樵彬为此付出的时间成本与诉讼精力,显然这并不是值得其他学员效仿的模式。
“他(樵彬)只是个特例,这种情况很难推广。因为驾校培训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市场。”当时曾有业内人士分析说。
继续出发
自从成为驾校的学员之后,“觉得心灵已经被这张驾照摧残了。”张伟超说。
2010年9月报名的时候,张伟超刚刚入读研究生,直到今年6月,顺利写完了毕业论文,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驾校却没有毕业。“这张驾照比硕士论文还难吗?”
对比鲜明的是,美国的驾考过程简单得多。《寻路中国》一书的作者美国人何伟对中国驾考的繁复设置极其困惑。
虽然也有驾校,但美国政府对公民的学车方式不做要求,更多人的教练就是自己的父母。申请驾照考试的费用大都在20美元范围内,而驾照考试则是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理论是交通规则考试,相当于我国的理论考试,而实践则只有一门路考。在美国,16岁以上的公民几乎人人持有驾照。何伟的驾驶教练就是自己的父亲。
广州某出租车公司的吴司机也早早教会了儿子驾驶技能,但儿子却在驾校的考试中迟迟拿不到证。“他上路绝对没问题,比驾校教的那些东西实用多了。”
陷入困境后的张伟超反思,如果不选择一定程度上的妥协,自己拿到驾照将遥遥无期。这里“妥协”的涵义是,放下自己身为消费者的高姿态,向繁复驾考链条上的每一个关卡低头。
张伟超最新的决定是,交钱转到快班去学习。他等不及了,必须扭动钥匙上路——尽管前面的驾考路像晚高峰的车流一样拥堵。
新交规满月的同时,来自公安部的另一项统计数据是,我国汽车驾驶人首次突破2亿人,年增长2647万人。
不断地,更多的人还需在驾考的灰霾里出发,摸索着,像张伟超一样,怀着灰色的心情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