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欢迎卫星的小城
招商“蛇吞象”的背后,土地始终卡着郎溪的脖子。
国土资源部从1999年开始引入卫片执法这一高科技,2009年实现了全国2859个县全覆盖。
而对这个正铆足了劲准备大干一番的皖东南小城而言,“被卫星覆盖到”并不是什么好事。
郎溪的官员喜欢用“三年”来形容这个小城的变迁。“三年前,我们绝对是安徽省县城里城市建设的最后一名。”宗晓明说,彼时,整个县城只有两条主干道,一个红绿灯。
2010年,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规划《皖江城市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批,这令原本位列安徽十大穷县之一的郎溪喜出望外。凭借位于苏浙皖三省通衢且紧邻无锡、常州的区位优势,郎溪的招商引资迎来井喷。
当地官方披露的数字是,近三年来,郎溪累计签约外来投资项目1062个,落户企业70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00家,居宣城市第一。郎溪县招商局局长夏严用“签约签到手软”来形容苏浙企业的蜂拥而至,“有时一天就是十来个项目”。
“蛇吞象”成就了一个连省委书记都竖大拇指的“郎溪现象”:“十一五”GDP年均增速16.5%,财政收入四年年均增长52.3%,居全市第一。三年的时间里,郎溪经济开发区的面积由3.5平方公里增至35平方公里,扩大了10倍,而城市面积亦从3.4平方公里扩大到14平方公里。
而城市的扩容只是刚刚开始,这座小城从未像今天这样渴望土地。而招商“蛇吞象”的背后,土地始终卡着郎溪的脖子。县国土局局长程禹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09年时分配到郎溪县的年度用地指标还有一百多亩,但2010、2011两年的用地指标却为零。“指标为零,我们就搞土地置换。”程禹柏说,将农村闲置的农地置换出来,成为建设用地。然而,想要置换出足够的土地喂足经济发展的胃口并非易事。“离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10年的述职报告中,这位局长如是说。
“土地违法现象在全国都存在,我们郎溪作为国家的一部分,肯定也不会完全游离于这个现象之外。”郎溪县国土局副局长吴建勋如是说。
然而正如文昌村委会墙壁上的标语那样,这些违法土地并不能逃过天上卫星的法眼。
2011年下半年,国土部的卫片下发至各地市,疑似违规的地块图斑列得清清楚楚,一幕轰轰烈烈的“知错就改”的大戏上演。
郎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牛四清说,“现在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心里也很难过、很惭愧,但希望各界能够理解、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