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发布的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中,山寨产品被指成为行业发展不容忽视的力量。从手机行业日益向彩电、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延伸,从低端价格战到层出不穷的标新立异,市场的山寨风本身已经不能用绝对的利或弊来评判或权衡,折射出市场竞争和秩序中的一大问题和趋势。
说开到市场发展角度,公报同时指出,电子信息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国电子商会315消费电子投诉网统计显示,2009年手机、平板电视质量投诉案件同比增长30%以上,成为消费市场的投诉热点。随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提速,企业重开发轻服务的现象有加重之势。
伴随而来的还有低价竞争现象。2009年通信产品价格同比下降20%以上,部分领域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倾向突出。这意味着,电子信息业在2010年要实现突破,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服务应作为一大重点。
山寨产品消费投诉位居前列
眼下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山寨电子终端产品,大到山寨的数码产品,如山寨笔记本、山寨摄像照相机、还有样式各异的山寨手机,小到各类数码产品的配件、电池等。“山寨”似乎已让我们习以为常到忘了它们正慢慢侵袭并吞食着正规的产品市场蛋糕,连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不久的iPhone都逃不脱被山寨骚扰的命运。山寨产品已不仅仅只在网络或一些不太正规的店里出现了,在2009年政策面备受关注的家电下乡浪潮中,进入农村市场的以次充好产品中不少是“山寨”品,农村市场因此被戏称为“山寨集中营”。翻新、改装的劣质“山寨”产品混迹“下乡”,不仅无法保障产品质量,而且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坑害农村消费者的利益。
在最近的一份统计报告中,因购买山寨产品引起的消费投诉案件位列前位,山寨问题成为现在主要的投诉焦点。由于有些山寨产品的制作工艺和流程相对简陋,制作标准不统一,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没有办法得到保证,消费者购买了这些产品很难找到生产厂家进行维权,常常只能是自己吃亏。目前,因购买山寨产品而无法维权现象在国内非常普遍,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日益向多领域拓展。
山寨不等于劣质:自主创新有助激活市场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本义为山村、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筑有防守工事的山庄、旧时绿林强盗的山中营寨等。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山寨给人的一贯印象就是差、没有质量保证的粗制滥造品,或者就是所谓的“三无产品”。大家了解“山寨”现象是从“山寨手机”开始的。“山寨手机”一般指小品牌或无品牌的手机厂商生产的手机,它的优势是具有价格便宜、功能强大、造型独特的特点。
然而,首先必须纠正的是山寨本身不等同于劣质。山寨产品的风行,应该说一定程度上给市场和终端厂商们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创新力,也助推挖掘了更多市场潜在需求。一方面,山寨产品相对于一些正规大品牌厂商的产品来说价格相对比较低廉,且外观模仿了时下最新的产品。这对于那些追随潮流但又囊中羞涩的消费者来说是一大诱惑,深得他们的喜欢,这也是山寨产品为何能迅速抢占主流电子消费产品终端市场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山寨在给国内正规厂商施压的同时,也促使其加大自身竞争力,加速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加强适应市场需求。从这种意义上说,山寨对于国内的正规生产厂家是具有利好的。
山寨本身无可厚非,可为何事实上留给消费者的印象却是又爱又恨?山寨力量的不容忽视,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一市场现在还得不到有效的监管,被一些不法商贩利用而鱼龙混杂,不仅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服务和售后同样堪忧。消费者甚至连维权和讨说法的地方都没有。
加强监管,规避盲目价格战和不当竞争是关键
如今,神州大地,无处不“山寨”,老百姓深受其困扰,这些在公报上也能够体现。越来越多的山寨产品摒弃了当初创新的精神,只剩下赤裸裸、劣质甚至是恶意的抄袭和复制。很多中小企业得不到相关许可,只能搞“地下生产”,制造“山寨产品”。
延伸开了说,电子信息和消费产品市场的秩序和竞争都存在问题,价格战和同质化愈演愈烈,商家热脸贴消费者冷脸的现象不断上演。新产品层出不穷,性价比没有随之上升。这些行业和市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整个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同样难以增强动力。
眼下的种种问题已经暴露出长期以来监管的疏漏,加强行业规范和商家服务意识,尽快制定出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应该是2010的重点。
专家因此建议,政府放宽行业准入标准势在必行,不把资金规模作为准入考核的硬性标准,鼓励扶持有创新能力的山寨自主品牌化或是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