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硅谷为何向“在家办公”文化开战?

飞越办公室:在家办公大势难逆 雅虎顶风自救

腾讯科技 罗松 3月9日报道

当老板不再像秃鹰一样盘旋监督,员工还会努力工作吗?屡出风头的雅虎CEO梅耶尔,再次招致覆天口水——所有在家办公的员工,要么回来,要么走人。

“雅虎已经下了信息高速公路。”在硅谷这种一直以灵活弹性著称的顶尖科技大本营来,消息一出便如巨雷击中业界敏感神经。过去的六年中,在家上班的美国人增长了近75%之多,梅耶尔此举似乎称之为忤逆大势也不为过。

就在人们惊愕之余,另一家行业巨头“顶风行事”。零售大鳄百思买决定取消弹性办公政策。相比雅虎仅不许在家办公外,百思买更要求所有正式员工必须到公司总部所在地明尼苏达州里奇菲尔德办公。

媒体总是擅长鼓吹和放大,他们只看到雅虎“取消在家办公”,却无意识地忽略了声明中的“这种做法只是目前对雅虎是正确的”。远程协作技术不断突飞猛进,使得在家办公日益普及,逆潮和异议也伴随而起。

事实上,科技圈没有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在家办公”亦是如此。

在家办公:爱恨交织

一组数据显示:如果美国有5000万人每周一半的时间在家办公,每年的“收益”将为——减少1000万辆汽车出行,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0.51亿吨;节省石油2.8亿桶,以每桶100美元计折合人民币1747.2亿元;减轻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压力,减少路面旅程91亿英里,相当于172365辆汽车驶完8.5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避免交通伤亡事故77000起;节省的通勤时间,将为上班族赚到2周左右的假期。

如此看来,在家办公可谓利国利民。不断扩容的城市正在增加人们从家里到办公室的距离。调研数据显示,中国上班族每天平均有42分钟花在路上,而且仍在增长。遥远的上下班距离和拥堵的交通,占据了人们工作之外的大量时间。对于分秒必争的科技公司来说,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工作远比浪费在不确定的行程上更有效益,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事实上,不断飙升的办公成本也让不少企业意识到:让员工“在家办公”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以上海为例,尽管写字楼存量已经高达500万平方米,但甲级写字楼平均租金持续走高,每天每平方米的租金基本都在8元人民币以上。。Unwired Venture公司首席执行官Phillip Ross在一个调查报告中说:“现在,办公室的使用率通常只有45%,保留空荡的办公桌并不明智,越来越多的人将认可移动办公模式是高效而且可持续发展的办公模式。”

如果说节省时间和空间只是浮于表面不足挂齿,那么留住人才、提高业绩应该会让不少公司眼前一亮。“我们看不出员工离开办公室办公有什么负面影响,员工也反映说在家有更好的工作态度和更高的满意度,并且他们的离职率下降了50%。”斯坦福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大多数采取在家工作方针的企业都发现,他们的远程办公员工效率依然出色,甚至比在办公室上班时更好。百思买、英国电信、陶氏化工和许多其他企业都发现,他们的远程办公员工效率提高了35%到45%。

此外,远程协作办公技术使得固定办公场所的重要性日益减弱。以IBM、AT&T和Sun为例,这些公司会通过拨号的方式建立虚拟办公室,并且鼓励员工至少在部分时间里到公司来上班。戴尔的总部在美国已经大规模实行在家办公超过一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云储存、第三方程序接口、社交网络和地理位置应用等一系列智能应用,加上大量移动自动化办公(OA)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出现,已基本能够解决在家办公的技术问题。

与在家办公这些可观可感的优点相比,其为人诟病的暗疮更多是出于主观感受。事实上,如果没有把相应的技术和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就允许大量员工在家办公,将使管理陷入混乱。

雅虎人力资源总监在发布声明时称:“很多绝妙的想法都是在咖啡厅或者走道的闲聊中产生的,遇到不同的人,即兴地聊天,想法就产生了。家庭办公通常都是以牺牲速度和质量为代价。要成为‘一个雅虎’,首先我们至少要待在一起。”在一些公司眼里,允许在家办公会破坏团队协作。惠普英特尔就曾以此为由不再允许员工远程办公。2006年,惠普停止了数百名IT员工的远程办公方案。2008年年初,英特尔也开始要求其IT部门一半以上的远程办公雇员,每周必须至少4天到办公室报到。

在家办公的普及,客观上造成了线下社交趋近于零。一些专家认为,由于没有社交群体,员工的视野和思路都会受到制约,而且在公司缩减规模时,比较容易遭裁减。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在家办公时,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工作往往会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会导致员工承受更大的压力,健康和工作效率会大受影响。

“看得见”会产生“价值的错觉”。传统的评价体系,并没有因为办公方式的变化而得到及时调整,这将是在家办公潮流的一个阻力。或许聪明的员工在家办公时会不时向老板汇报工作的进度与情况,以打消老板的不良遐想,但老板们往往还是会认为那些在办公室工作的员工更为可靠和勤奋。百思买等一些公司尝试仅从业绩表现上去评判员工,但这并不容易。

雅虎忤逆?因地因时制宜

在家办公自身极强的个人性特征,使得企业在制定举措时需统筹而论。短期内,在家远程办公注定只是办公室的一个补充,不可能成为绝对主流,但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大潮流。市场研究公司益普索和路透社进行的调查显示,全球约五分之一的员工经常在家远程办公,近10%每天在家远程办公。但是,拒绝在家办公并不意味着不前卫、不具创造性或者效率底下,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因地因时行动。

从企业角度来看,梅耶尔此举看似剥夺员工特权,其实却是雅虎这家早就问题重重的公司正在为了重振雄风而努力。芝加哥招聘公司LaSalle联合创始人汤姆·金贝尔(Tom Gimbel)“如果梅耶尔走进空空荡荡的公司,但她发现雅虎仍在业内处于领跑位置,那么没有任何问题。但现在的问题是梅耶尔发现雅虎早就不是领跑者了,企业文化急需改变。”

当整个公司处于危机之中而你想改变企业文化时,最基本的一个前提需要员工实实在在的出现,面对面的交流所产生信息量是最大的。无论是改善产品开发流程,开始扭转士气与文化,倘若员工不在公司工作,就很难恢复雅虎的活力。每一天,企业都必须根据自己独特的情况进行各种评估,并作出艰难的决定。雅虎的政策调整是否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过一段时间才能了解,在得出结论之前,因为梅耶尔对现状不满,做出了大胆的决定而批评她,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具体到公司内部,在家办公也应根据职位特点作出相应调整。诸如人力资源总监等管理人员需要经常坐在办公室里,因为只有人在公司才能和员工面对面沟通,同时更有效率地开展工作。而对于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说,最好还是留在办公室。因为高级经理的工作实际上是由大量简短、频繁而未事先安排过的互动构成。坐在同一个办公区,沟通就会更容易完成。

个人自控力的强弱也直接关系到在家办公的推行。美国纽约伦斯勒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对家庭与工作间本身就存在矛盾的人来说,在家办公可能比出门上班更容易精疲力竭。工作与家庭需求的矛盾越大,人们越会感到精疲力竭。而对于那些善于平衡家庭生活和工作的人来说,在家工作是一个不错选择。有些人会对工作和生活设置出明确的界限,包括空间和时间上的,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打扰。

远程办公的短板需要强大的企业文化和个人自制力来弥补。任何管理良好的公司,都具备这样的基础:员工都愿意取得更好业绩,管理者也相信员工并找到激发员工激情的最佳方式。

长远趋势来看,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颠覆着传统认知,工作效率如何未来更多将由工作成果决定,不是工作时间,更不是工作场所。

 

相关新闻:

 
赞助商链接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 闻

推荐排行热点
  1. 1商务部长网购遇囧:快递公司称“政府部门不送
  2. 2中消协指二维码暗藏陷阱:“扫一扫”当心扣费
  3. 3苹果能用现金做什么?买下所有知名Web2.0公司
  4. 4富士康冻结招聘真实原因:返岗率高达97%出乎
  5. 5亚马逊定价政策涉嫌打压竞争对手 德发起反垄
  6. 6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
  7. 7众神的黄昏!手机行业的十年浩劫即将降临?
  8. 8360应用被集体下架逻辑:苹果不容违规和欺诈
  9. 9百度晋升张东晨为副总裁 此前担任李彦宏助理
  10. 10三星智能机市场消费者忠诚度首次击败苹果
  1. 1CES 2013辣评:智能手机齐斗艳 拼屏拼核拼人气
  2. 2数字化如何影响全球消费者行为
  3. 3北京拟推手机实名制管理规定
  4. 4三星设备惊现漏洞 或使手机变砖块
  5. 5汽车导航打假:飞歌、图音、科骏达涉嫌侵权
  6. 6长城电脑毛利率半于同行 子公司大客户破产
  7. 7中消协:2012年苹果公司产品售后服务投诉率高
  8. 8无着快件私卖疑云再度暴露快递业内控乱象
  9. 9三星LG吃天价垄断处罚 难撼面板业格局
  10. 10塞班系统“死亡” 诺基亚时代彻底结束
  1. 1长安发布乳化解决方案 车主不买账
  2. 2长安2012款悦翔发动机出现乳化
  3. 3康佳X8100系列问题频出 云电视疑为概念炒作
  4. 4国美库巴以各种理由不退节能补贴
  5. 5美素佳儿奶粉吃出异物 进口奶粉隐忧不断
  6. 6Oppo find 5新手机问题频出 前后两批次反差大
  7. 7长安乳化事件全国升温 发动机严重磨损
  8. 8疑因喝了“欧世蒙牛”奶粉 婴儿腹泻数月未愈
  9. 9长安cs35乳化问题投诉已超200条 维修问题加剧
  10. 10上百车主投诉长安cs35乳化 长安称属个别问题
中国质量万里行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服务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2 - 2012 京ICP备120045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