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周六的一个午后,毗邻澳门的珠海拱北口岸人流匆匆。50多岁的老陈身着灰色夹克,弓着腰,倚在口岸出入境大厅外的一处栏杆前,身旁放着一辆手拖车。
低调的老陈很容易被人潮淹没,但他却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拥有着一个“职业”的身份——海关人员口中的专职“水客”。
老陈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珠海拱北口岸,每天有约20万人次过境,相当于一座中小规模城市的人口迁徙。混迹于这数十万客流间,有一群像老陈一样特殊的人——他们频繁往来于粤澳之间,每次携带少量涉税货物或国家禁止、限制进出境的物品过关,从中赚取“带工费”。
少量、多次,这种带货方式被形象地称为“蚂蚁搬家”,实则是“水客”们利用法律空子的一种方式——以“合理自用”作掩盖,每次携带一定限额的货物、物品进出境,积少成多,以达到逃避海关监管和偷逃税的目的。如若“东窗事发”,“水客”们所带的货物、物品量额一般达不到刑事立案的标准,多数会被退运、要求补交税或被处以没收、罚款等行政处罚。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在个体“水客”背后,是一条涉及“购、运、储、销”的利益链,环环相扣,分工明晰;个体“水客”仅是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且几乎处于“食物链”的底端。
有需求就有市场,“水客”走私屡禁不绝的根源在于两地商品价格、种类和质量的差异,有专家更将其称为一种经济学现象;而海关监管难、“水客”违法成本总体偏低更是助长了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
老“水客”自述
老陈30年前加入澳门籍,从事“水客”行当十余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水客”。每天,老陈在珠海、澳门两地穿梭,少则三五趟,多则十几趟,帮人把货物带进境或出境。“做这个主要是比较自由,也可以帮补些家用,供小儿子读书。”老陈揉搓着沾有些许泥垢的皴裂指头说,“好多海关关员对我的脸已经很熟悉了。”
从刚开始经别人介绍入行,到现在发展了十几个人入行,老陈自诩在这一行业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声望”和“信誉”。“做的都是熟客。”老陈说,“不熟的人你不敢叫他带,带丢东西不好办,像我们丢东西是要原价赔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