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富士康这个制造巨无霸而言,适应时代变化的缓冲带在哪里?
一个方案是更多采用流水线自动化。过去,由于用工成本低廉,中国制造多数采用一种混合了机器生产和人工生产的复合式流水线,即在那些人工生产成本更低的环节仍保持非自动化。但未来,一旦人工成本接近或超过机器成本,选择自动化不可避免。郭已经计划在三年内将富士康生产线上的机器人规模从现有的1万台扩大到100万台,并培训普通员工使之升级为高技能工程师。
另一个可以并行实施的方案是,更多嫁接社会资源。新一代员工越来越不习惯把全天的工作和生活都禁锢在“围城”之内,富士康应该甩掉社会化服务的包袱,让员工感到他生活在城市里,而不是“只”生活在富士康的工厂里。也就是,你应该管理的只是8小时内的工人,而不是24小时。另外,可以借助工会等社会性团体来纾缓劳资之间的紧张关系。
实现这一转变并不难,也并不晚。对郭台铭来说,越早意识到这一点越好:这的确不再是过去那个属于他的制造业的黄金时代,如果不改弦更张,紫禁城的黄昏将很快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