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讨论网络语言:应允许汉语多样性
2012-10-28 07:48 DoNews
汉语多歧义,要不要规范?网络语言破坏语法规则,如何对待?中小学的语文课,该不该多教些语法?日前在沪举行的全国第17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上,出人意料的共识竟然都是“否定”。专家倾向性的意见是,要允许汉语的多姿多彩。
保护语言多样性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与商务印书馆联合举办的此次汉语语法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列举了众多汉语交际过程中极易产生歧义的用句。比如,“好一个”,既可以是“好一个英雄”,也可以是“好一个狼心狗肺之人”;比如,“张三追得李四直喘气”,到底是张三喘气还是李四喘气?“妈妈把女儿想苦了”,是“妈妈想女儿,妈妈苦”,还是“女儿想妈妈,女儿苦”?
复旦(微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的张豫峰认为,汉语歧义句式的产生,是与人们的认知密切相关的,是人们表意丰富的认知模式框架出现了重叠而导致的。对此,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张伯江认为,对这样的歧义不必多加干涉,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要像保护生物多样性那样,保护汉语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语言死板没发展
以前传统的学院派观点认为,语体只有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事实上,现代社会的语体已经多达数十种,比如近年来新出现的各种网络语体就是佐证。一个“亲”字,不管语言专家接受还是不接受,它都在事实上成了“亲爱的”的缩句。再比如,近二三十年来上海方言中流行且已在全国更大范围被接受的“不要太……”句式,称某人“不要太好”、某件事情“不要太恶劣”等,早已去除了否定之义,成为不折不扣的肯定句式。
张伯江说,汉语语法学专家们聚集一堂开展学术研究,绝对不是为了当“语言警察”,更不是为了要消灭某一种语体,或者硬要将所有的汉语表达都纳入到一个“规范”模式里来,那样只会使汉语变得死板,而没有活力的语言又谈何传承与发展呢?他认为,像网络语言句式,看似“破坏”了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也不遵从习惯的表达方式,但这只是在网络这个特定环境里使用,而在现实生活中,再强势的网络“高手”,他也一定会使用大多数人听得懂的语言进行交流。
不必刻意学语法
“对语言要宽容,不能禁锢;要持开放的心态,而不能强求一律。”上海师大汉语言文字学科负责人张谊生教授表示,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汉语与学习外语截然不同,母语的语法规则是在生活中自然生成的,不必刻意地去“学习”,小学、初中可以不教汉语语法,高中少量教一点,有兴趣的人,进了大学中文系再去研究。
同样,张伯江也认为,汉语的语法本身不像英语、俄语那般细致、严谨,汉语的任何规则都会有例外的情况出现。比如“出太阳了”,没有主语,但谁都能听明白;比如“黄头发”,既可以指人的头发颜色,也可以指代某个具体的人。如果在中小学里过于按“主谓宾、定状补”来讲授汉语语法,反而会把学生搞昏、把母语学习搞僵化。
赞助商链接
网友评论
已有10人评论,点击查看
新 闻
推荐排行热点
- 1北京联通强制绑定3G手机业务被指霸王条款
- 2微信成骗子诈骗新工具 向留学生父母讨“学费
- 3方舟子质疑360流氓 360邀方舟子做顾问
- 4联想首次登顶全球PC市场(图)
- 5研究发现手机有毒iPhone一代最毒
- 6摩托罗拉南京员工签字期限延后一个月
- 7胶卷三巨头的生死转型:富士进入化妆品行业
- 8iPhone 5首日预订创下200万部新记录 大超预期
- 9苹果维修条款修改后还有哪些“霸气”未变?
- 10富士康的神秘与开放:员工跳辣舞 自称“富二